水鏡本次閑聊,就從視頻開始十五秒的一桌美食談起。
皮蛋豆腐、冰鎮小龍蝦、咖喱烤魚、南瓜羹、鮮榨西瓜汁,這些食物如今能出現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如果不幸穿越回古代,想湊齊這樣一桌菜,哪怕是皇帝也為難。
先說冰鎮小龍蝦,直至清朝滅亡,也沒法在華夏之地上吃到它。
市面上多見的克氏原螯蝦,原產于美洲,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由日本傳入了我國。
本來是外來入侵物種。
克氏原螯蝦適應環境能力強,繁殖速度快,雜食性強,對于水草、昆蟲、動物尸體等等啥都能吃點。這就會破壞本土生物鏈,而一度成為危害水稻的大殺器。
小龍蝦多在河道、水塘與稻田生活。它取食植物根系,勢必破壞農作物生長。
同時,它也在田地河道中挖洞筑巢。這樣一來,既讓灌溉農田的水流流失,又會損毀堤壩等水利工程,繼而引發決堤與洪澇的風險。
近十幾年,養殖小龍蝦被越來越廣泛地端上了餐桌,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野外克氏原螯蝦對生態環境的惡劣影響。
對于外來物種不能只看到它豐富餐桌的一面,更要注意到它破壞本土生態鏈的另一面,從而做出針對性防御措施。
當小龍蝦對稻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那么有沒有某種動物能與稻田共生,一起向好生長呢
今天開場視頻的一桌菜中,就能找到共生典范的主角,它就是「魚」。
也許,有些觀眾不相信,東漢末年爭三國的曹操其實也是一位美食家。
他寫過一卷四時食制,原文已經佚失。只能在太平御覽、顏氏家訓等書中讀到只言片語的被收錄部分。
從現存文字來看,曹操記錄了舌尖上的魏武。描述了一堆水產品知識,包括且不限于魚類的產地與烹飪方式。
提到例如擱淺在海灘上的鯨魚,“東海有大魚如山,長五六里,謂之鯨鯢骨可為臼”,鯨魚骨頭能用來做搗碎食物的骨臼。1
此書也記錄了一條“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
曹操所記載的這一條目,表明至少在東漢末年,稻田中有魚的場景已經出現。
稻田有水,水中有魚。選對了魚的品種,不似克氏原螯蝦摧毀水稻根莖,反而起到雙向奔赴的正向作用。簡單概括,魚以稻田里的蟲子與雜草為食物,而水稻因魚糞獲得了更多肥力以而更好生長。
不過,「有魚」與「養魚」是兩種概念。
學界對于東漢究竟是不是成規模稻田養魚之始仍有爭論。可以確定的是明清之際,這種稻魚共生養殖方式已經越趨成熟。
明朝的青田縣志土產記載得很清楚,“田魚又紅黑駁數色,于稻田及坪地養之”。
不再是“有魚”,而是明確地“養魚”。
可惜,這種共生養殖技術未能大面積推廣。歸根到底,又養魚又種稻,其過程所需技術含量偏高。
古代礙于信息閉塞的局限性,如果沒有官府組織人手教授稻田養魚術,它很難從一個區域傳遞到另外的地方。
反觀現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足夠便捷,為什么稻田養魚又少了呢
一說與農藥的使用相關,那會讓魚類存活艱難。
另外就是經濟效益相關。不同于古代農戶的耕種多為自給自足,如今規模化種田是賺錢為主。農藥有助于大規模種植,而當單獨種稻的投入與利潤高過稻田養魚,人們會選擇哪種植模式也就不言而喻了。
嬴政手上的毛筆不停,他將水鏡內的稻與魚共生養殖布局圖給畫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