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會造成哪種影響
此處舉一個小例子,不妨稱其為藍色染料之戰。
藍色布料在世界范圍內都有廣泛使用。
歐洲更是頗為推崇藍色,將其視作高貴象征。
中世紀,歐洲諸國使用本土植物菘藍球染布。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船隊抵達東方。
發現在印度半島上種植的靛藍植物更易提取藍色染料。
其后幾百年,歐洲開始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建立殖民地。
靛藍植物也成了殖民地主要種植的經濟植物之一,被大批量輸入歐洲。
盡管歐洲不少國家試圖建立貿易壁壘,保護本土的松籃球染色產業,卻是螳臂當車。
此種情況在十九世紀末發生了巨變,改變它的就是化學科學的力量。
德國人從廉價材料中合成出了靛藍色染料,人工合成染料的成本遠低于天然種植。
如此一來,英國通過殖民印度種植靛藍而打造的天然靛藍染料商業帝國在一夕之間土崩瓦解。
西方發展出了現代化學。
不免令人好奇,假設存在平行時空,東方有沒有可能先行一步呢
以明朝時期的認知儲備,有能力去打開這扇科學大門嗎
從定性的知識量來論,我的答案是九成九可以。
之前,提到與吃食相關的化學知識運用,而中國古代化學知識運用與觀察當然不限于此。
比如煉丹家們早就認知與記載了許多金屬焰色反應。
又如舉世聞名的陶瓷工藝,從燒制到上釉無處不顯化學知識。像是彩繪顏色的選取,就是與不同礦物元素相關。
再如冶煉金屬,漢代就有了“膽水治銅”法。
其“膽水”指的是含有石膽硫酸銅的泉水。
由于硫化銅石礦在風吹雨打后被風化氧化,其部分生成溶性硫酸銅進入大自然的水循環,一些泉水就還有了足夠濃度的銅元素。
把將鐵片放入膽水,可提取出單質銅。
這是利用到金屬鐵與銅的可溶性化合物發生了置換反應。
最遲在明朝中期,高難度的提取金屬鋅技術已經被大明人掌握。
說金屬鋅很難冶煉,是由其元素特性導致的。
鋅的沸點在907°,而氧化鋅的還原溫度在904°。這兩個溫度非常接近,當加熱氧化鋅礦物,獲得的鋅是氣態的。
如果不能立刻捕捉氣態鋅,它就會馬上揮發逃跑,或被迅速再次氧化又變回氧化鋅。
明朝中期,這個高難度技術問題得以解決。
當時不稱「鋅」,而將制出的鋅錠命名為「倭鉛」。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
部分學者認為“倭”字的使用,與當時沿海倭寇猖獗相關,以倭寇兇殘借喻鋅的屬性。
由此可見,時至明代,相關化學技術知識的儲備量充足。
關鍵是沒有完成從豐富技術知識到理論體系構建的轉變。
話說回來,門捷列夫在1869年始創元素周期表,距離朱八八駕崩已經過了四百七十一年。兩者為什么有了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