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西方蠻夷打來了,東瀛人豈能不趁火打劫。
依照彼時的科技水平爆發式飆升,一旦東瀛人比中華所掌握的武力值更高,那就不是侵犯沿海,而會長驅直入內陸。
怕不只是血流漂杵,必定更多罄竹難書的罪行。
朱元璋從不輕視人性之惡。不說別的,就是發展化學技術肯定要做實驗,而有些實驗必是要用到活人的。
他幻想不出實驗具體內容,但能推測被劫掠的國人成為了實驗對象是會經歷如墜煉獄的無盡痛苦。
想到此處,朱元璋瞇起眼睛。
單論從個人感情出發,他對東瀛絕無好感。洪武初年的明朝使臣被殺之仇始終橫在心頭,不會因為殺人者是懷良親王,而此人不是如今的日本國王就談放下舊恨。
曾經定下不征之國,只因吸取元朝覆滅的經驗教訓。當年的蒙古鐵騎再厲害,卻在東征日本時連連受挫,無法與海上風浪抗衡。
如今開啟了改革序幕。皇明祖訓已經被他燒了,也就不存在不征之國。
計劃幾十年后去往美洲找高產作物了,到時候必須要橫渡太平洋,恰好能以穩渡東海踏上日本做一回前期實驗。
東瀛的本性是畏威而不懷德,而大明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倭寇侵邊,正是能讓大明師出有名。
朱元璋沒有在小本本上記下這一筆,而是將其深深記在了心頭,更要將其刻入朱棣的心頭。
他繼續看這條答疑評論的后半段。
再說十六世紀的后期倭寇問題。評論區沒法貼圖,否則就直接上對比表格。
明初倭寇來襲,以洪武前五年的侵擾頻率最高,但再多也沒超出一年八次。隨著大明海防力量上升,每年倭寇只有一兩次零星來犯。
嘉靖朝情況突變。
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倭寇來襲激增到了628次,占到了明朝倭寇犯邊的八成之多。以此有了“嘉靖大倭寇”之說。
朱元璋
他差點懷疑是不是真的老眼昏花,竟是看不懂去年學的新計數方式,否則怎么會看到離譜到有六百多次倭寇來襲
嘉靖朝究竟發生什么了
往下看,他就被一口大鍋“哐當”砸了腦門。
不同于前期倭寇是日本海盜掠奪,后期倭寇猖獗的根源一言以蔽之兩個字“海禁”,這口大鍋必是要讓朱元璋背一背的。
洪武帝實施海禁政策,固然與當時政局分不開,起到了防范海上敵寇的正面作用,但不可否認此舉背后的重度抑制商業國策。
永樂帝搞鄭和下西洋,除了彰顯大明國威,還有重要一條是帶去互市貿易。
后來官府大規模下西洋船隊停了,但是藩屬國依舊來大明朝貢,這讓既定次數的官方貿易仍能繼續。
隨著時間推移,進入了嘉靖二年1523年。
當時,東瀛內部勢力格局已然發生變化。
明朝一貫主張該是日本正統國王派出的使團來朝貢進行貿易,需要持有“勘合”文書。
1467年至1477年,日本發生應仁之亂。幕府將軍勢力大跌,而東瀛的戰國亂世開始。
誰是正統能去明朝朝貢且進行貿易
這個問題勢必會引起東瀛爭斗。
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東瀛方面是大內氏主導了遣明使團,利益當前必定引發對手細川氏的不滿。
等到嘉靖繼位,大內氏來到了寧波的浙江市舶司。細川氏不甘對方獨吞巨額利潤,也派了船隊抵達寧波港。
大明與誰進行貿易,需要“勘合”文書。大內氏能拿出合規文書,可細川氏拿不出來。
細川氏卻也有備而來,帶著“弘治勘合”。補充說明明朝皇帝傳位順序弘治帝正德帝嘉靖帝
嘉靖二年,“弘治勘合”無疑早就失效了。
細川氏卻還有辦法,使團副使宋素卿原籍明朝,后來做了東瀛細川氏的家臣。
宋素卿熟悉浙江市舶司的情況,賄賂了當時的執掌太監賴恩。市舶司官方不顧先來后到,更不顧有沒有合規文書,把細川氏被安排到上座,力壓大內氏一頭。
大內氏極度不忿,當場與細川氏大打出手。
兩隊使團發生了械斗,波及了浙江市舶司,更是傷及了周邊無辜大明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