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水表了我來簡單答兩句明朝的倭寇問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目前可查的史料,認為“倭寇”一詞最早出現在「高句麗廣開大王」碑上。
公元404年,廣開土王十四年對應兩晉時期。碑文記載“倭寇潰敗,斬殺無數”。
高麗史上對倭寇的記錄較多,將其用作對日本海盜的習慣稱呼,是大約從十三世紀開始。
要說明朝時期的倭寇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時間段十四世紀中期到十五世紀初元末明初,以及十六世紀嘉靖朝。
前期倭寇與后期倭寇的組成與侵邊范圍都不同。
先說十四世紀中期的東北亞局勢。
元朝后期政局,不斷壓迫百姓。1348年,方國珍第一個掀開了抗元起義序幕。
高麗內部土地兼并問題嚴重,政局衰敗。同期,東瀛也是內斗不休,形成日本南北朝對峙局面。
東北亞各處亂象叢生之際,倭寇大規模興起。
1350年,日本海盜侵犯朝鮮半島南部。一般認為“倭寇之侵”始于此,而大規模地劫掠持續了約四十年。
其犯邊三大特點攻擊高麗的運糧漕船與儲糧官庫,搶奪糧食與生活物資;
從侵犯高麗沿海地區,上升到多次攻擊高麗首都開京如今朝鮮的開城;
剛開始二十多艘倭寇船去劫掠,逐步發展成了四百多艘船只的倭寇隊伍。
直至1392年,朝鮮半島建立新政權,李氏朝鮮王朝取代了此前的高麗王朝。
朝鮮內部整頓軍務,進行了田制改革。當政局漸漸穩定,自是有能力去對抗外部倭寇來犯。
四十多年間,日本海盜的掠奪范圍逐步深入朝鮮半島內陸,正是其掠奪不斷上升的佐證。
既然是貪得無厭就不會止步于僅僅侵犯朝鮮。彼時,元末戰亂,倭寇趁火打劫也進攻了中國沿海地區。
1368年,明朝初建,天下局勢未穩。
倭寇最初攻擊了距離朝鮮半島最近的山東沿海地帶,然后南侵向江蘇、浙江、廣東等蔓延。
朱元璋本欲聯合日本政府共同打擊倭寇,但東瀛南北分裂,幾大勢力各自為政。
古代不比現代,大海相隔讓信息傳遞緩慢。忽必烈兩次東征失敗后,元朝與東瀛幾乎處于斷交狀態。
明朝初建,朱元璋幾次向日本派出使臣,卻不知海的另一邊東瀛內斗情況。
時至洪武四年,終是了解日本各大勢力割據狀態。而海盜所掠奪的糧草錢財流入東瀛某些勢力的口袋,就絕無可能聯合日本官方鎮壓倭寇。
于是,明朝改變了對抗倭寇策略。不指望東瀛政府,而是加強自身的海防力量。
歷史證明這一策略的正確性。隨著明朝內部逐步安定,海上巡航日益完備,敢在大明沿海出沒的日本海盜越來越少。
1393年,日本南北一統,也進入了相對穩定期。
時至永樂元年1403年,足利義滿代表東瀛向大明稱臣,日本加入了大明主導的朝貢體系。
這種相對和平持續了十幾年。
在足利義滿死去數年后,永樂時期十七年,三十多艘倭寇船突襲遼東。
時任都督劉江將其一舉殲滅,史稱「望海堝之戰」。明史記載“自是倭大創,不敢復入遼東”,讓明朝沿海維持了近百年的相對太平狀態。
以上,大致是由日本海盜組成的前期倭寇情況。
咱也不是啥史學家,僅發表幾句網友個人感想,不上升啥外交關系。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日本從始至終就沒變過,一直掠奪他國的貪婪本性刻在骨血中。
在科技尚且不發達的年代,大海作為地理屏障讓東瀛人難以向外掠奪。
隨著其掌握的技術升級,明朝遇上了倭寇來犯,幾百年后發生了侵華戰爭而讓中華大地血流成河。
有些時段的歷史不好講,會被河那個蟹。
總之就一句話,“沒有你,能讓東亞很太平”。
水鏡前,朱元璋目光沉沉。
哪怕今天的評論區沒有講得太具體,但他憑著目前看過的視頻,能推測部分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