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些年的考古發現,將陶器出現的時間軸不斷向前推。
目前人為世界最早的陶器在中國,是江西省萬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片。
它沒有精美華麗的外貌,看起來很像一塊隨處可見的土塊,卻打破了陶器日本起源說。
早前,在日本發掘出距今一萬六千年三處繩文草創期的陶片,那一度讓某些人主張陶器最初源于日本。
直至仙人洞的考古發現,通過碳十四的測定,中國江西洞內陶片距今約兩萬年。有考古物證作為依據,打破了陶器制作工藝的源頭在日本,亞洲諸國都是從日本習得陶藝的說法。
兩萬年前,華夏大地上有人將土、水、火進行碰撞,創造出陶器。
隨著制陶技術的提升,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想要在陶器上刻些字符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經過考古發現,在多處不同地區遺址中發現了帶有刻符的陶器殘片,將其成為陶文。比如高郵陶文、丁公陶文、山東大汶口陶文與半坡陶文等等。
這些陶文的內容各不相同,而不同地區出土陶文刻制時間不同。最早的半坡陶文,大約刻于公元前4800到公元前4300年之間。
學者們對于是否將陶文作為早期文字仍有爭議。
有人認為陶文仍處于符號階段,不能把文明的階段提得太靠前。
也有人認為陶文與甲骨文具備了某些內在關聯,所以主張中國最早的文字該是陶文。
之所以會出現分歧,主要原因是出土陶文的數量太少了。
哪怕是字符數量最多的半坡陶文,也就只有三十個字符。陶文數量稀少,難以構建出完整的體系證明它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
想要停止爭論不休,得到一個明確的結果,只有耐心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當有足夠多的陶文現世,才能去科學推斷它在漢字史上的位置。
因此,這道選擇題尚無正確選項。
說到這里,順帶提一句造紙術。
它是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之一,其創始時間推測在西漢。
我們都熟悉的“蔡倫”,是在東漢時期利用樹皮、麻布頭、舊漁網等原料對于造紙術進行了改良。
從這些廉價原料,不難看出蔡倫的改良大幅降低了紙張成本。
流傳至今的古籍卻少有具體描述造紙術的步驟。明末的天工開物是個例外,較為詳實地記錄了這一重要技術。
直接上原著文字與配圖,感興趣的可以暫停慢慢看。
圖甲1-圖甲30jg
如圖所示,宋應星記錄的不是東漢年間造紙方法,而是明朝用的詳細造紙工藝。從東漢到明末,不斷精益求精地改良后,造紙術已然非常成熟。
鏡前,嬴政果斷喊出暫停。
剛才聽咕咕提到始皇陵的兵馬俑,他沒有暫停那一段插播影像。每集能用的暫停時長有限,必須用在刀刃上,比如獲取關鍵技術的時候。
當下,他握緊毛筆,落筆成風,一字不落地將明朝造紙術步驟謄抄下來。
抄是抄了,但對于抄錄內容,不免有許多一知半解之處。術業有專攻,這事還是得找墨家弟子,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