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盤式的中文打字機用在檢索對應文字的時間太長,不能與英文打字機的便捷相提并論。
朱棣目光沉沉,瞧著英文打字機頗不順眼。
他清晰意識到中文與歐洲文字就是不同的兩種體系。正因番邦文字的表音特性,才讓它更容易被活字機械化。
朱元璋環視一圈,沒有為難眾人。“先看水鏡。”
水鏡隨著聲控的“開始”兩字繼續播放。
說中文打字機,不得不說它的發明制作背景。
現在大多數人記憶里的打字機,都是單切換鍵盤打字機。簡單說來,按一個鍵出一個字母。
這種習慣思維是由雷明頓打字機塑造的。
1816年,雷明頓公司成立。此公司在美國內戰中以販賣制作武器起家,當內戰結束,公司將生意轉向打字機市場。
1873年,推出了第一臺英文單切換鍵盤真機投入使用。
從這一刻開始,雷明頓公司開始爭霸全球打字機市場的腳步。收購、吞并,美洲、亞洲、歐洲,不放過任何一種語言。
拉丁語族、阿拉伯文、俄文、暹羅文等等,所有的字母文字都能被壓縮在單切鍵盤之上。區別在于它們的字母數量多幾個少幾個而已。
這一過程中,打字機的“標準形態”被固定了下來,似乎單切鍵盤就是至高形態。簡潔、便利、高效,無數贊美詞匯堆積其上。
世界上語言本來是多元化的,有表音字母文字,有表意象形文字。
十九世紀時期,埃及文早已拼音化,墨西哥土著的阿茲特克象形文字隨著殖民者的入侵而被摧毀。
當時,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只剩中文漢字。
單切鍵盤打字機融合了世界上諸多文字,唯獨無法融合漢字。正是因此,創造中文打字機的競爭開始了。
先上幾組圖片
美國傳教士謝衛樓的輪盤式中文打字機jg
周厚坤的“常用字”式打字機jg
祁暄的“拼合活字”式字機設計示意圖jg
以上,三種不同的中文打字機,最后一種沒有實物存留,僅存設計圖。
“拼合活字”式字機,首創了一種理念。不要直接打出完整漢字,而能使用拆分漢字方法,將其組合打出來。
它卻不是單切鍵盤按鍵式。把拆分的漢字各部分裝在滾軸上,手動選擇打出一個完整字需要的各部,將它們推到某個位置,按動杠桿則獲得一個字。
它首次在紐約展示時,打一百個漢字用了兩個小時。
對此,祁暄解釋這是因為它的體驗者是首次使用,對操作不熟悉才導致了低效。
美國媒體聽不進去,居高臨下地大幅唱衰,華盛頓郵報諷刺這種中文打字機就是一只“會跳舞的散熱玩偶”。
美媒報道中充斥著高高在上的傲慢,因為各類的中文打字機都做不到便捷似單切鍵盤英文打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