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別于中原的農耕社會,東方沿海漁獵的齊國與北方狩獵的燕國使用起了刀幣。
各國的刀幣形狀有出入。趙國本來使用布幣,但在與燕國、齊國不斷貿易后,也漸漸開始鑄造起刀幣。
先秦貨幣,總有四派。
布幣、刀幣、銅貝幣各有歷史文化源頭,但它們與我們所熟悉的銅錢相去甚遠。
流行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外圓內方銅錢,始于秦國。
它的前身是圜錢。
圜錢出現較晚,在戰國中期才被制造出來。其形外圓內圓,狀似玉璧。魏國首發,秦國跟進。
初時,圜錢并非主流貨幣。
隨著諸侯國之間的局勢變化,除了南方楚國外,其他各國紛紛鑄造起了圜錢形制的金屬貨幣。
秦國在鑄造圜錢時,從早期的外圓內圓,漸漸變為了外圓內方。
之所以有此形制,有務實的一面,也有象征性意義。
先說技術角度。
明朝天工開物里提到銅錢的制作,錢幣制作出來后需要銼磨邊緣,磨去毛刺與流銅。
以木條貫穿錢幣的孔洞固定銅錢進行打磨,而方孔比圓孔更便于固定。
流傳更廣的則是“天命皇權”理論。
外圓象征天,內方象征地。外圓內方,秦國所制作的銅錢流通到哪里,大秦威儀就散播到哪里。為此,使用起了孔方兄。
隨著始皇帝一統天下,貨幣被統一了。
秦國所創最早的貨幣法令金布律推向大秦全境,官方在法律名義上壟斷了鑄幣權。
秦半兩被指定為官方貨幣。
它的正面,在方孔兩側分別刻著凸起的小篆“半兩”一字。表示一枚銅錢重為半兩即當時的十一銖,而由此得名“秦半兩”。
布幣、刀幣、蟻鼻錢全部取締合法屬性。
也是從這一刻起,延續兩千多年,直至清末的銅錢外圓內方制式被固定下來。
回看這段貨幣發展進程,始皇帝的貨幣改制不是全無當地風俗基礎。多個諸侯國已有多種貨幣并用的習慣,南方楚地卻是不同的例外。
人們常說的“亡秦必楚”,也能從貨幣使用中找到原因。
移風易俗是緩慢的融合過程。楚地與中原的文化差異體現于方方面面,被相融時也就最為困難。
鏡前,嬴政重重點頭,正是此理。
這個世界,他卻是非常幸運的,獲得了突破楚地舊俗防線的關鍵點。
楚地重巫而信鬼神。當楚人瞧見了仙境顯世,更容易被神跡所震懾,去相信天命歸秦。
水鏡外圓內方的銅錢制式被確定下來,不代表貨幣世界由此穩定了下來。
民國初年,古泉學家丁福保作詩一首,“千秋唯有長城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莫道區區僅半兩,曾看劉項入咸陽。”
此外就有一則民間逸聞。劉邦問鼎天下對功臣們論功行賞,蕭何比其他諸侯多封了兩千戶。其原因是滴水之恩以涌泉相報。
在劉邦起義時,彼時沛縣主吏掾的蕭何也是出資接濟人之一。
其他人送劉邦三枚秦半兩,而蕭何送了五枚。這多出的兩枚,就有了后來多給的兩千戶。
當然了,此乃民間閑話。多加封賞蕭何的原因,更因大漢朝的建立與他密不可分。
嬴政等一下
最近的那批招賢館自薦名單送上來了。「沛縣、主吏掾,蕭何」,這不可能是同名同姓同地的巧合。
人才,主動送上門來。妙哉,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