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們的初遇并不美好,但是他們也曾有過君臣相攜并肩的美好時光。孫權給予了陸遜極大的信任,在蜀吳二次結盟后,孫權甚至將自己的璽印給了一份給陸遜。
并且每次與諸葛亮通信,都會先寄給陸遜看,如果陸遜覺得哪里不妥,可直接刪改之后重新安上印寄出。
這在整個三國,也是十分炸裂的存在。
我相信,至少在那個時候,孫權對于陸遜的信任是親密無間的。
這個曾經有過,什么至少在那個時候的話一出,孫權的心也涼了半截了。
估計著是沒什么善終了。
但伯言對自己之忠心他是無可厚非的,也是絕對信任的。
他為何會
孫權目光一沉。
也并非全無可能。
陸遜也為了自己的君王拋頭顱撒熱血。一場夷陵之戰奠定三國鼎立之趨勢,一場石亭之戰則讓東吳又獲得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可以說,陸遜確實是社稷之臣。
二人原本也可以成就一段君臣佳話的。
夷陵石亭
三國都是鬼精的人,此刻怕是早已有所推演了起來。
這恐怕是一場對蜀,一場對魏吧。
看來還是要早做打算才是呀。
可孫權與陸遜之密切關系,從一開始,便有一層若有似無的陰霾。陸遜出身畢竟是江東士族,而孫權一生所愿,是集權于孫家,不愿大權旁落于世家。
最要緊的矛盾在于,孫權并不甘心只割據江東,他自然是想要追求一統的;而陸遜則認為“限江自保”最為穩妥,可以減少經濟破壞。
雖然陸遜的本意未必是為了保護世家利益,但這在孫權看來,那難免就有這種意思在了。于是孫權便曾委婉批評過陸遜“徒守江東”,“自守可陋”。
其內在矛盾注定難以化解。
天幕在說的同時,孫權自己自然也是在思考的。
這話說的倒是沒錯。
倘若真是淮泗之將領同他這般諫言,他恐怕未必會真的往固守江東的方向上去想。
但若是世家出身
他怕是別無二想。
再加上隔壁曹魏的例子深深刺激了孫權,孫權的行事手法便更加殘酷激烈。不惜挑起兩宮之爭也要確保大權握在孫家自己手里,而更要命的是,陸遜攪和進了兩宮之爭之中。
怒不可遏的孫權特意寫信去責問陸遜,指責他打聽宮中機密。
而面對外敵責辱向來可安然處之的陸遜面對自己放在心上的君王的責怪卻沒有辦法如往常一般淡泊,他倍感痛苦,憤恚而亡。
剛寫完書信還沒寄出去的孫權
他并沒有想讓陸遜氣死的想法。
孫權默默收起了手里的竹簡。
決定換個溫和一點的表達方法。
隔壁的曹魏有點慌張。
隔壁曹魏怎么了啊
怎么就讓孫權深受刺激了呢
難道是大權旁落了
哦,摘桃大師司馬懿嘛。
他們好像有點悟了。
但這也是正常的,畢竟陸遜遇到的,是晚年的孫權嘛。君王嘛,一般陪君王老去的,都沒什么好下場。只是陸遜憂國亡身,還是格外令人唏噓。
唏噓什么呀
其他兩國的君主眼前一亮。
這就想辦法去搞破壞
趁著陸遜還沒展露頭角,管他什么夷陵石亭的是怎么打的呢,反正要是搞得君臣離心了,不就打不成了嘛。
孫權的一生,可以說是波瀾壯闊,可當他步入晚年,回憶起往事之時,也許還是會想起自己意氣風發的年少時光吧。
孫權六十五歲之時,與群臣泛論道義,發出了由衷的感慨,說自己“寧為人弟”。
我想,這大概是他的真心話。,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