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在周原故地發現的最為重要的一件周朝青銅器,當然是我們眼前的這個利簋無疑了。
由于意義過于重要,已經被國家博物館給借調走了,所以現真品落戶北京。
我們現在看見的這個,正是11還原的復制品。
就連復制品都能在這個單元的展廳正中間擁有一個自己的單間,就可以想見其在江湖上的地位了。
觀看天幕的眾人無言以對。
你們后世人管這四面透光的玩意叫單間
不覺得有哪里好像不太對勁嗎
只是瞧著這利簋,著實平平無奇,他們可也是鑒鼎無數的達人,像這種大小的方底圓簋,不就是尋常的構造嗎他們可當真是見過不少。
怎么就讓后世人又是這樣又是那樣的百般重視呢。
只能又歸結為天幕那個時候后人稀奇古怪的關注點
不過這個利簋確實比我想象中小了不少,本來以為好歹得跟后母戊鼎一個體型吧,沒想到這么迷你。
不過形體雖然小巧,但是其價值卻難以估量。
畢竟這方小小的利簋身上銘刻的內容,竟然是武王伐紂的相關記錄。
可以說,利簋本身固然精巧,但是其歷史學及考古意義是其能夠穩居中華青銅器最具代表性國寶地位最無可動搖的堅決保證。
正是根據利簋上關于年歲等的記錄,再輔助以天文學等知識,終于邁出了商周斷代的一大步,將其確定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撥開了上三代歷史的又一迷云,也證實了武王伐紂不只是傳說中的故事,而是結結實實發生的事實。
不過由于利簋已然名譽等身,在國博的一眾瑰寶之中也能奪得一席之地,所以這個復制品就沒有能夠占據陜歷博十八件鎮館之寶的一個席位。
周朝歷代諸王
那不然呢
當然是真事
這么珍貴的青銅器,一個才能刻幾個字啊,哪有時間給你們浪費地方編故事
真正的鎮館之寶不在這里擱著呢嘛。
一方上頭刻著審理土地糾紛事件的五祀衛鼎及器型承接商代特質的周康王時期的旟鼎,在為我們展示其古樸圓潤外表及紋飾的同時給予了歷史研究人員以西周第一手的土地制度和社會經濟情況相關的資料,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一方多友鼎,記載了西周自衛反擊獫狁的戰爭,獫狁,還有一個我們所熟悉的名字,就是后來與趙國和秦漢都纏纏綿綿到天涯的匈奴。
看來“自衛反擊”最終獲得更大范圍的領土這種事情,果然也是歷史悠久啊。
關鍵名字還叫多友鼎,雖然是因為周朝派出的大將叫多友,但是還是很好笑啊。
畢竟不打不相識,打是親罵是愛嘛,怎么就不算多友呢
不愧是儒家崇禮的發源地呀。
周朝人
哪里好笑了
諧音字是要扣錢的
而且他們也沒給這鼎取名字啊
這名字不還是你們后世人自己給取的嗎別以為他們還不能深刻理解儒家是什么就聽不出你們后世人在陰陽怪氣他們
誰跟他們獫狁打是親罵是愛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