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時,屏幕展現出貝葉棕開花的樣子。
分布著濃密扇形葉子的樹冠頂部,逐漸生出直立的花序,繼而向周圍分出二三十個花穗般的分支,千萬朵米黃色的小花同時盛開,如稻穗般密密麻麻地遮蓋住樹冠,帶來一場無比華麗的綻放。
鏡頭如此清晰且立體,盛開的畫面仿佛近在眼前。
兩人全都被鎮在原地。
簡直太壯觀了
越來越多的人圍了過來,觀看這場50年一遇的盛景。
不過,屏幕的畫面僅持續了兩分鐘,便從開花變為衰敗,進而恢復為初始介紹的界面。
唯余眼前的標本放置于展臺之上,訴說著曾經的絢爛與繁華。
如此鮮明的對比,讓每一位游客的內心有所觸動。
這就是花間集標本館所帶來的作用。
能讓大家更加了解這些植物,了解生命繁衍的力量。
如果可以,葉晗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保護植物,保護它們用盡生命所繁育的后代。
參觀完序廳,姚冰已經徹底為花間集所折服。
不過一個序廳,便能帶給游客諸多震撼,能做到這點的唯有花間集。
前面是微小植物觀察區。
兩人一進入展廳,便看到了分成數個區域的展示區、以及放置于玻璃臺面下的一排排顯微鏡。
為了防止顯微鏡被亂動、光線變化等因素影響清晰度和倍數,它們被調整好放置于內部,游客可以直接湊近玻璃觀察。
高科技會為他們最好的視野和清晰度。
姚冰在四周逛了一圈“原來是苔蘚和地衣、還有藻類、小型蕨類植物的標本。”
這些植物雖然比較常見,卻往往被忽略,于是葉晗單獨開辟了一個分區。
國內有專門的苔蘚博物館,但采用的大多是講解和圖片的形式,缺少互動性和探索性。
葉晗希望來這里的游客能夠親自觀察、自行感受,認識微小植物的種類與特性,增加互動體驗。
同時讓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植物,得到應有的重視。
其他游客隨著姚冰等人一同進入展區,看著眼前的布置瞬間驚嘆不已。
“哇,好多顯微鏡。”
“這是苔蘚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觀察,不錯,很清晰。”
“展示的標本植物都好小,原來這就是微小植物展區。”
“突然夢回初中生物課,有點懷念。”
“小x,你快過來看,這個地衣長得像紅珊瑚,真好看”
來參觀的游客從未沒有嘗試過這種體驗,紛紛激動地湊到顯微鏡前觀察。
姚冰兩人也是一樣。
離他們最近的展柜中,放置著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石塊,上面附生著薄薄的一層地衣,旁邊有專屬的介紹牌。
地衣是藍細菌或藻類與真菌共生的復合體,單列為地衣植物門,全世界約有26000種,形態各異。1
在顯微鏡下觀察它們,能看出真菌和藻類的分布,種種細節清晰可見。
姚冰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畫面,眼中充滿了驚奇。
不得不說,很多地衣長得挺好看,不像她認為的暗綠色的一團,反而顏色鮮艷,有自己獨特的美。
在顯微鏡的放大之下,她仿佛來到了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的世界。
姚冰一個接一個的觀察地衣,譚雙雙則去觀察藻類。
通過講解得知,藻類植物每年為地球制造90以上的氧氣,是大氣中氧氣的主要來源,為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強有力的保障。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