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兩個東西組成的混合物,一個沸點是100度,也就是正常情況下,水煮沸的溫度,而另一個是1000度,那么此時用沸點就能將他們完美區分開。因為100度不會讓1000度的東西產生變化。
提純實際上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將不需要的東西分離出去了,對于需要的來說,他的純度就能得到提升。
自己做過酒的李世民抬頭苦思冥想,這酒難道是要把水提出去嗎
但是這又該怎么做到呢
像天書之前那樣用燈來加熱,第一時間跑出去的就是酒液。
分離液體混合物,用蒸餾的手段是極好的,因為蒸餾完之后,會有液體變成水蒸氣,離開這個混合物。
酒精就是最好的例子哦,酒液蒸餾出去了,自然而然就提純啦
液體變成氣體,再收集氣體,這讓收集液體的大家變得很“單蠢”。
讓我們來具體講講蒸餾酒吧,不讓咱幕后的小酒鬼吃虧。
酒自古以來就有極多的受眾,他有人喝也有其中的道理。
比如冰天雪地,有人喝它御寒,當然別喝醉了,喝醉了就不是御寒的事情了,而是能不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的問題了。
而酒自原料開始便多種多樣,除了米酒有高粱酒,除了葡萄酒有蘋果酒、青梅酒等等。
從方式上來看,最簡單的是發酵酒,也正是大家最多用的制酒工藝。將發酵酒進行蒸餾,會得到更香醇更醉人的蒸餾酒。
蒸餾酒在宋便有了,之后的朝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大宋和大唐一樣在百花齊放,不同的是大唐萬國來朝,李世民被尊稱為“天可汗”,而大宋就快萬國皆朝了,它去朝拜別人那種。
一提到宋,就么什么好事。
被罵是我的宿命,我理解。趙匡胤沒辦法改變這個天書似乎很不喜歡大宋的世界,只能改變自己,讓自己接受了。
不知道努力做出點更厲害的事跡,天書會不會刮目相看。
蒸餾酒的發酵工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里面就有提到過,李時珍認為這項技術脫胎于黃酒的發酵中,只加了一道蒸餾的工序。
實際上確實相差無幾,都是在酒甕中先進行第一步的發酵,然后再蒸餾。
說句題外話,黃酒作為料酒在食物去腥方面有極大的作用哦,當然,不作為料酒,當做普通的酒,喝起來也是很上頭的。
郭嘉抬頭看著天書補充的小動畫,黃酒就像是它的名字一樣,有著微微的琥珀色。
看上去就很好喝的酒,居然用來燒菜用,也太暴殄天物了。
蒸餾酒的器具似乎在漢的陵墓里就有相關的出土,不過吃虧吃在了記載文獻不多,可信度就不是很高。
拿高粱酒舉例,做的時間很長,需要耐心,甚至一年為一個周期,投兩次料。
第一次是用熱水潤過咱的料,重點就是高粱,加入母槽,這個就是上一次發酵的酒。
進行混蒸,這一步之后冷卻等待發酵就行。
酒時間越久越好喝這一點自然也不需要我來告訴大家。
第二步實際上跟第一步的差別不大,不過就是這一次把原材料粉碎,再重復一遍上述的操作。
這個時候蒸餾的酒有了一個新名字,叫做“生沙酒”,不能用,放回原本的酒醅之中。
這次還需要加入第一步得到的酒,一起放置,繼續發酵,時間在一個月左右。
要舍得花時間在里面,畢竟酒香不怕巷子深,為了美酒多等一下也是值得的。
這時候,得到的酒再次蒸餾,就會從“生沙酒”變成“糙沙酒”,聽名字就知道還沒完全結束,我們需要重復以上的步驟,大概七八次,得到的酒液將會香醇可口。
江思瑤一邊說,天書一邊努力放相關的器具細節,爭取讓大家都能聽懂這釀酒的工藝。
黃酒也沒被天書放過,能加入到菜里當料酒,對天書而言比少部分人推崇的酒更值得推廣。
酒在我們歷史長河中的存在感一直不低,比如商紂王酒池肉林,酒是主角。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酒也是主角。甚至連武松打虎,都要塑造一個酒水三碗不過崗的事跡。
但是喝酒真不是什么越多越好的事情,不要貪杯啊
江思瑤努力當個勸酒大使。
商紂王人都傻了,他上位這些年不說勤勤懇懇也能攤得上是起早貪黑,這“紂”就認了,畢竟他也確實比較殘暴一點,經常外出南征北戰。
但是這“酒池肉林”又是怎么一回事啊我殷商還有這條街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