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很欣賞蕭何,卻也不理解為什么會甘心當一個小小的主吏掾。
主吏掾,在漢的時候是功曹,比較通俗的概念呢,是類似縣長助理、師爺這類的,說重要,在這座小縣城也是很重要的,說不重要,這樣的才華留在這個小縣城真的屈才了。
“沛縣能發展地這么好,可得多虧了蕭何他真的很出色,再多的事情在他手里都井井有條,大家都是在他的調度下一起把沛縣治理地越來越好的。”
劉邦接了張良的話,他本來沒多想接的,主要是吧,這位張良實在是表現得太傲氣了。
明明范增站起來的時候,他劉季就跟著站起來了,之后彼此互通姓名之后,劉季還想用自己在游俠中無往不利搭訕話術和張良多說幾句,結果人根本就沒多看他幾眼。
傲氣,太傲氣了。
張良也確實不太想和劉邦過多交流,主要是吧,人的第一印象是真的很重要。
張良本人也屬于游俠,但是游俠呢有兩種,一種是輕俠,小混混、地痞流氓無賴也能算,另一種是大俠,真正的俠客,急公好義那種。
劉邦的表現實在是太像個游手好閑的地痞了,這印象一代入進去,哪怕之后介紹自己有正經工作,張良也有了先入為主的念頭。
原本他們倆的相遇倒也沒有這么落魄,現在的劉邦還是享受穩定摸魚的生活的,沒有之后的為了目標、為了生活奔波的模樣。
如果沒有天書的意外的話,他們本應該相遇在嬴政死亡,胡亥這個秦二世不干人事,嬴政在的時候被壓制的那些蠢蠢欲動的人一下子都起來了,陳勝、吳廣率先起義。
沛縣倒是也起義了,正是被張良現在念叨的沛縣縣令。
這人沒什么大用,但是膽子也小,還喜歡跟風。
陳勝之后,妄想逐鹿中原的人就變得巨多,原因很簡單,陳勝、吳廣二人是農民起義。
當然,有一只能叫的“陳勝王”的“狐貍”,這樣的布局,如果是農民,那也得是家里有點背景的農民了。
有些存疑。
但是,不管多少人懷疑,信的人能信就行。
四處起義,沛縣那時候能用的幾乎沒人,實權的長官也就縣令一人,縣丞也不在。
于是,劉邦就被請來了。
協助起義,協助到最后自己成了起義的主力軍,劉邦也不想的,奈何這沛縣基本上全是他的人。
但是人畢竟少,在戰爭中是吃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都很難打。
要不然孫權合肥十萬給張遼八百人送的人頭,也不會被大家記得那么清楚。
劉邦兵敗,如同劉備、朱元璋一樣,需要開始找個靠山了,人呢,在技不如人的時候,得需要沉淀,積攢實力。
沛縣距離舊楚、舊魏都很近,綜合考慮下,劉備投奔了楚王景駒。
正是在投奔景駒的路上,劉邦和張良相遇,當時兩人可謂是一見如故、如魚得水,大家都是反秦先鋒,互相都十分欣賞彼此,甚至張良也做了劉邦這方的謀士。
哪里像現在呢,劉邦覺得張良清高,眼里看不下普通的黔首,一看就是貴族習性未改的六國舊人。
張良覺得劉邦毫無紀律性,行為散漫,不堪大用。
總之,那叫一個相看兩生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