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天書愿意講點就好了,實際上他們也不需要天書講多少,無論是照本宣科,還是草草翻閱看完,都會在反復地輪播之中一點點被挖掘出更細膩的意思。
畢竟古人只是沒系統地學習過相關的知識,可不是蠢,也不是沒有理解能力啊。
而“政治”一詞,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過。
“政”,代表了朝代,代表了制度,也代表了秩序。
“治”則就是字面意,統治、治理。
居然有一門學科專門分析不同朝代的政權,是如何治理國家的這也太夸張了。
歐陽修甚至都不敢想象這背后究竟代表了什么含義。
在未來,竟然是每個人都能接觸到這樣的知識的嗎
江思瑤講完學科,看著彈幕上大家的反應,感覺都挺可樂。
政治真不背,太多了,對我來說太枯燥,我背著背著睡著了就很丟臉了,別勸,我有偶像包袱。
歷史學的都是什么嗯講了呀,匿名過得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哈哈哈別被嚇到,那當然不可能。
一般來說,歷史是學經驗學教訓,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機會在歷史長河中得到答案。
比如說啊,會學到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后的整治舉措,漢朝的察舉制度的利弊等等。
放心好了,老師教的時候都是會給你們美顏,阿不,是會給你們說好話的,有好有壞才是他們會做的事情。
還想聽聽語文,是不是有李白的詩句哈,那可是李白沒有誰的都不會少了李白的。
李太白,和你商量個事吧,咱能不能不要寫蜀道難了,雖然我知道它真的很難,但是我們可以先不難,因為這首詩的全文背誦程度,對我來說不亞于自己去爬蜀道了
當然,開玩笑的,我是爬不了的,一點都爬不了,坐飛機過去是勉強可以。
江思瑤一邊念一邊回復,回復了幾條之后,就感覺差不多了,又接著講。
小學學這九門學科,會一直學到高中。
剛進入小學,我們都是個期待知識的小孩,在老師的帶領下漸進地學習著。比如語文,會先從認字開始,到背詩,到學著用語言描繪情景,到寫作文。
小學期間,學的知識是淺顯易懂的,也是全面的,對于之后的學習,這是一個打地基的作用。
但是,地基也會有不堅固的時候,小學升初中,會有個小升初的考試,考試不過關的人,也會失去上好初中的機會。
這個階段就是在篩選,教育系統用考試來篩選的不僅僅是人才,也是家庭。
很多時候,能堅持送子女讀書的,已經很厲害了,戰勝了一部分家長。
到了初中,我們都學習面就更廣,題目也時常有做不出來的風險,每次的周考、月考、期中考甚至是期末考試,都會有掛科的風險。每當這個時候,都是一次對選擇努力還是選擇放棄的抉擇。
但是,每一次的堅持都是有成果的。
就像是朱元璋堅持了學習,認識自己的名字,到認識佛經,到最后獨立處理公務,且效率極其高。
但凡他學習的時候放棄了,以后當皇帝,處理起公務來就不會有這么得心應手。
朱元璋很滿意,這樣的話多來點,他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