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家的父子親情,時常讓人覺得很怪。
有的人,是一紙詔書就能自愿赴死的“怪”,如果說這是嬴政對扶蘇的控制力的體現,那么扶蘇會和嬴政有“政見不和”的地方又顯得怪。
有的人,是沒經過細查,就能相信兒子要設巫蠱害他,要舉兵謀反的“怪”,如果說劉徹不愛他這個兒子,那七歲立太子,給太子劉據建造了“博望苑”,只為了太子能夠更好地培養屬于他自己的班底,但是呢,有似乎越長大,對這個太子的戒備心就越強,缺乏了信任。
有的人,是太子真的造反,都能留他一命的“怪”,但是,又或許正是他本人,讓太子在儲君之位上,便要如同帝王一般接受百官的審視,努力做到更好,卻發現李世民似乎更信重其他皇子,沒能給到太子李承乾足夠的安全感。
而李隆基,也很怪,哪個正常的父皇,會和最寵愛的皇子搶王妃楊玉環可是李瑁,也就是壽王,正經冊封的,正式妃子。
更離譜的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后,這倆冷戰了五年,又“和好如初”,壽王依舊被李隆基看重。
聽上去便是離譜而又荒誕的,不像是能在禮儀之邦發生的事情,更不像是能被朝臣容忍的事情。
當然,歷史上也不是沒有比這個更離譜的,比如元朝的“天魔舞”就更加沒有節操,讓人三觀盡毀。
現在的時間線里面,李隆基還未給壽王定下王妃,更沒有說看上兒媳這件事,勉強算個好皇帝。
不過,也正因為他還沒和壽王產生嫌隙,現在依舊是更寵愛壽王的。
而和李白接洽這件事,李隆基更想讓李瑁負責,他正在和李亨你來我往地,進行一場關于李白的拉鋸戰。
一個體恤太子有太多事操勞,想給太子減負。
一個信誓旦旦,愿意如同出師表中的諸葛亮一般,為了大唐的江山鞠躬盡瘁
李白,李白根本沒聽懂他們倆的言語交鋒,甚至真的以為是在話家常。
怎么說呢,很符合李白的政治情商,那就是根本沒有政治這根弦兒。
李白和杜甫,兩個人都不是擅長政治的人。李白是又菜又愛玩,仕途不順,就像駱賓王一樣,跟人造反,很快啊,就被流放三千里。
杜甫是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仕途養家糊口,但是又升不上去,加上時運不濟,還平白無故多了牢獄之災。
現在嘛,李白臉上“清澈的愚蠢”,讓坐在上位的皇帝和太子都更加信任他,正是不懂才好,不懂,到時候讓他寫歌功頌德的文章,寫出來才會更加真心。
江思瑤如果知道,大概是會想和這倆位講一聲,想多了。
先不提李白確實也寫過歌功頌德的,但是或許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刻意而為的詩文不如隨手寫就的,沒幾首被后世記住。
再者,已經沒有時間給李隆基忽悠李白了,因為江思瑤要開始說李隆基的壞話了。
很少有完美無缺的皇帝,就算是我們迷人的老祖宗,秦始皇嬴政,都有人覺得他太過殘暴,不是個明君。雖然咱家嬴政是殘暴了點,但是就算是他有九成的錯,難道其他人就沒有哪怕一成的錯
而且光仁德有什么用呢三國時期沒有一次屠城記錄的劉備,也有人說他是裝腔作勢的偽君子。
不過,仁德也好,殘暴也罷,保持明智,在國家大事上少走歪路,能帶著國民走向更強大的未來,那就是好事。
有些人,前期明智,后期昏庸,甚至還做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無視了倫理道德的時期,這就很不應該了。
嗯,點你呢,李隆基,答應我,以后當個明君好嘛
江思瑤都把李隆基說糊涂了,他反思了一下自己。
不是,朕,我,有做過什么突破倫理道德的事情嗎
是和太平連手,把韋皇后扳倒的事情
還是登基之后賜死太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