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玲勞改結束后做起了小本生意,收菜賣菜。
等攢了點本錢后決定擺個小攤賣點吃食。
至于做什么吃食,她又會什么手藝,劉愛玲還真考慮一番。
她想起多年前跟周嘉妮關系還不錯的時候因為常在周家蹭飯吃,自己也表現的乖巧懂事,有時候會幫余慧芳打下手做飯,跟著余慧芳學了點廚藝。
她記得那天余慧芳給周嘉妮做的雞絲面,她當時正好在周家寫作業,余慧芳也給她盛了一碗。
面湯不是普通的面湯,用的是余慧芳熬的雞湯,雞肉燉的軟爛入味,面條勁道爽滑,特別香,香到她當時要不是顧忌著是在周家,恨不能把碗舔一遍,那種鮮香,讓她至今記憶猶新。
也是那次看到余慧芳燉雞,才知道原來燉雞還能放好幾種調料,而不是像她家過年燉雞一樣只放鹽。
原來燉雞的時候還要撇一撇上頭的浮沫,她記得自家燉雞就扔到鍋里加水加鹽,扣上蓋子咕嘟,出鍋時香味混著腥味,但這樣她還覺得是難得的人間美味。
而余慧芳燉的雞,只香,不腥。
余慧芳炒菜,調料豐富,她娘呂翠蘭熗鍋不舍得放油,不管炒啥菜都加水煮,沒辦法,不加水就容易糊鍋,然后再撒把鹽,煮熟出鍋。
余慧芳的廚藝,讓她覺得長了見識。
再比如燉肉,看過余慧芳做飯,她才知道肉不是只能煮著吃、燉著吃,還能炒糖色。
鍋里放油后不放蔥蒜熗鍋,反而是往油加冰糖,小小的她當時被大大的震撼了一下。
但周家雖然條件好,也不是頓頓吃肉,有時候做紅燒肉她也不是每次都能碰上,所以憑借僅有的幾次記憶,只能模糊記個大概,都不敢保證能做出來。
她也不打算做紅燒肉,那個有點麻煩,就做從余慧芳那里學來的雞絲面。
劉愛玲買了材料,按著小時候記憶里的印象把雞燉上,燉著雞開始和面揉面,做的并不嫻熟。
以前在家里做主食最多就是捏窩頭,偶爾家里要做一鍋一合面饅頭都是呂翠蘭親自上手,怕她做壞了糟蹋東西,因為里頭有面粉。
做白面饅頭更輪不到她,怕她萬一手抖浪費面,所以劉愛玲知道步驟,但親自上手做饅頭還是去前進大隊在知青點輪班做飯時做過幾次。
自家搟面條也都是呂翠蘭做,她爹怕她手勁小做出來的面條不勁道,加上呂翠蘭因為不上班,需要靠家里男人掙工資,所以劉解放為數不多夸她做的好吃的面條,她都是親自上手。
但劉愛玲知道步驟,上手練幾次就會。
面條做出來了,她現在因為常年勞作的緣故,手上有勁,倒是很勁道,但不知怎么著,總覺得少了一種香味兒。
難道是燉雞的水放多了,導致原本雞湯的香氣寡淡了
看看鍋里,水也不算特別多啊。
她記得余慧芳做的面條,嚼在口中唇齒留香,不止雞湯的香味兒,還有面條本
身自帶的香味兒
劉愛玲單獨喝了口雞湯,嗯,很香,只要按照從余慧芳那兒學來的步驟做,味道就差不了。
可混著面吃,依然做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可能是面粉不對。”
劉愛玲不知道,余慧芳和面是往里打了倆雞蛋的,當然吃著格外香。
但劉愛玲也不在乎了,又不是所有人都吃過余慧芳做的面,況且現在人們肚子里缺油水,稍微有點葷腥都不會覺得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