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芹表示這個鍋我可不背
什么叫做看學堂里的弱雞不順眼我這是幫助大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沒等姚芹說話,姜九就繼續說道“我就覺得不對勁嘛你這明顯是和那群迂腐文人杠上了什么給書院安排早操、給書院和軍營安排體育競賽、給各個書院安排聯考排名、建立女子書院、嘗試建立男女混校、開辦夜校對所有人掃盲”
姜九巴拉巴拉數了一通后,非常肯定地說道“你肯定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從這計劃就可以看得出來,高瞻遠矚、所圖甚大”
姚芹心想你可真是太看得起我了。
姚芹無非是抄了一下后世建國后的一些掃盲和教育舉措,只是想要提高全員的文化程度。
提高全員文化程度的目的主要是兩個,一個是來到這個時代后,看不慣階級不平等的情況,想要給女性和底層人民更多選擇,另一個則是姚芹計劃在北疆開展初步的工業化改革,而工業化的前提是有工業工廠的存在,工業工廠存在的前提又是有足夠的工人。
軍營里重傷的將士們倒是可以轉化為工人,但是相較于姚芹的計劃來說,這么一點人完全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她必須要足夠的工業人口支撐。
可是工人哪里有那么好培養
現代中國開場,似乎只要把招聘廣告貼出去,進來的工人經過簡單一兩周的培訓就能上手,就是復雜的工作,也有工人能夠持證上崗。
在這種大環境下,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訓練工人非常容易。
事實上一點也不容易。
后世華國對亞非部分地區進行援助時,就幫助他們建立了工廠,其中有些工廠是建設在某些國家的貧困地區,招收的也是當地的普通人。
想要把這些從小沒學過什么知識的普通人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工人,至少要花半年的時間,前三個月基本就是用來訓練,教會他們學會排隊、計數、看時間、定點吃飯、保持清潔等基本事項了。
是的,貧困國家的某些人,就和現在古代的大多數人一樣,連排隊要怎么排都不清楚,更不懂什么叫做遲到早退。
姚芹敢說,哪怕邊城城中人口基本還能達到基本要求,周圍村里也存在大量人口不懂這些事情。
而這些,也只能通過教育來達成。
這也是姚芹給姜國公上有關教育建議的原因。
哪怕有些建議姜國公個人并不贊同,比如看到男女混校,姜國公就笑罵了一句“臭小子毛都沒長齊就想小姑娘了,讓小姑娘和他們一個學校,那群臭小子們都沒心思上課了,怎么行”但是對于大多數建議姜國公還是持有肯定態度的。
所以姚芹到達姜國公住處的時候,受到了姜國公的強烈歡迎,具體表現為被姜國公薅了一把頭毛,然后拍了頭,被稱贊了一句“好小子”
被當作小孩子對待的姚芹行吧,老爺子也沒有壞心,他輩分也確實到這里了,我忍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