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韓信能不死嗎”
“我們來捋一捋,韓信妖孽般的軍事能力和在軍隊的威望是他被忌憚的原因,但卻不是他必死的原因。
歸根結底,最重要的是,劉邦他老了,快死了。”
“劉邦其實搞了韓信幾次,從齊王變成楚王,被奪軍權,被逮回去,從楚王變成淮陰侯。
劉邦是一步步的削弱韓信,其中的忌憚已經顯露無疑,韓信難道看不出來嗎他也忐忑不安過,但是他卻幾乎沒有什么動作,仿佛等待劉邦做出最后的決定。”
“劉邦呢他抓了韓信,卻在韓信沒有抵抗之力的時候也沒有殺他,只是削王爵,降為淮陰侯,把人放在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而已。
而韓信呢,雖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他始終沒有反。
毫無疑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韓信是忠于劉邦的。”
“在韓信這一生中,有很多人都試圖想勸他反了劉邦。
在他還是齊王的時候,有人勸他三分天下。
韓信說“漢王把他坐的車子給我坐,他穿的衣裳給我穿,他吃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乘坐他人的車子,就要承載他人的禍患,穿著他人的衣裳,就要懷揣他人的憂患,吃了他人的食物,就要為他人的事業效死,我怎能見利背義呢
于是沒有反。”
在他是楚王的時候,有人對劉邦說韓信要謀反,于是劉邦去了韓信的封地。
這時候韓信已經知道這件事,他想發兵反叛,又自認為無罪過;想謁見,又怕被擒獲。
最后他帶著項羽舊部鐘離眜的首級去見劉邦,試圖表明自己的忠誠。
是滴,他依然沒有干什么。
這一次,他依然還是沒有反,假如他多防備劉邦一點,劉邦也不可能用輕而易舉的抓了他帶回去。
可是他什么都沒有做,然后劉邦反手將他擒獲帶回去,降為淮陰侯。”
“劉邦當然知道韓信沒有反,不然就不是趁機削王降為侯爵,而是殺了韓信。
是的,這個時候劉邦也依然沒有選擇殺了被他逮住的韓信。”
“只怕劉邦自己都在猶豫,在糾結。
殺還是不殺這是劉邦遇見的前所未有的難題,換做其他諸侯王早就不知道怎么死了。”
“韓信變成淮陰侯,當然是有怨恨的,換了誰莫名其妙,沒有罪就被這么對待都要怨恨。
誠然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但是難道他沒有回以十倍百倍的利益嗎
說劉漢天下是全靠韓信打下來這有點夸張,但是韓信居功至偉,打了半個天下是沒問題的。
他韓信何曾對不起劉邦呢
所以第三次,他終于有了反叛之心。
巧合的是這一次,劉邦也終于動了殺心。”
“韓信之所以想反,是因為他遭遇不公的對待。
那時候可沒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
秦以前,各國不得志的人才就會跑到其他國家去。
孟子有一句說的很好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韓信顯然就是這樣的道理,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反了你。”
“那么從公元前202年將韓信削為楚王開始,到公元前197,這五年時間都沒有殺了韓信的劉邦怎么突然就想殺了韓信了呢”
李一默了默,她長長一嘆,“因為劉邦要死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