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以為蕭何要跑,蕭何矢口否認,說是去追韓信。
劉邦期初還不信,畢竟跑掉的人那么多,也沒見蕭何這么重視。
這不就是問題所在嗎韓信憑什么讓蕭何如此重視呢
蕭何說“那些將軍都容易得到,可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只想當個漢中王,沒有韓信也就算了;如果要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
劉邦意識到蕭何是認真的,這終于引起他的重視了。
最后在蕭何的建議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這里我們也看出劉邦對蕭何的信任,在當時,韓信還沒有嶄露頭角,可是蕭何敢說,劉邦敢聽,韓信敢接。
這在所有人看來都很瘋狂,可是當事人卻都認真的。
于是劉邦命人造起一座拜將臺,選個好日子,沐浴更衣,親自戒齋,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
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歷史故事的由來。
可以說,沒有蕭何這一追,還真的沒辦法引起劉邦的信任。
劉邦知道蕭何這個人多穩重可靠,可是大晚上寧可引起誤會也要去追回韓信,足見對韓信的看好。
所以在蕭何的大力推薦下,劉邦才重視韓信,最后才奪取了天下。”
“所以最后韓信才會被輕易騙進宮內被殺,因為傳信的是蕭何啊,與他又知遇之恩,提攜之恩的蕭何,也是他的知己,他的朋友”
蕭何默不作聲。
韓信不愿意看他,抿嘴,攥緊拳頭。
“于是又衍生出一個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如果沒有蕭何,韓信也許一輩子都普普通通的,因為不是誰都愿意去重用一個沒有任何實績的人,偏偏韓信就是不愿意屈居人下,一步步去晉升。
蕭何成就了韓信,可韓信最后也因為他而死。”
韓信想我們兩清了。
蕭何瞅了瞅他,又看向劉邦。
劉邦望天,他也不知道要怎么辦。
無論是蕭何還是劉邦,都很了解韓信,這個人實在太容易心軟,太好哄,他們想對方韓信有很多辦法。
但是,有沒有必要呢
“在劉邦他們都在前線打仗的時候,蕭何穩坐后方,收拾因戰亂而留下的殘局,他一方面重新建立已經散亂的統治秩序,另一方面對百姓施以恩惠,以定民心。
由于蕭何辦事精明,施政有方,頒布利民法令,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建立了穩固的后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當時劉邦和項羽打仗,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贏了,相反還僵持好久。
幾次戰役,劉邦棄軍逃跑,當時蕭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劉邦于死地。
可蕭何每次都征發關中兵,補足漢軍缺額,劉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轉危為安。
最后,項羽由于連年戰爭,陷入了兵盡糧絕的困境。而劉邦的部隊,卻由于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地向前方輸送糧食和兵力,形成了兵強糧多的好形勢。
后來,劉邦越戰越強,終于逼得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