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勝利,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勝利,而是一群人的勝利。
在前面出謀劃策,行軍打仗的張良和韓信很耀眼,可是坐鎮后方,保障了后勤的蕭何難得不是更加重要嗎
如果劉邦沒有蕭何,早就打不下去了。
歸根結底,打仗打的是后勤啊。”
“連劉邦自己都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是以這三人亦被稱為“漢初三杰。”
“后面論功行賞的時候,劉邦更是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酂侯,食邑最多,排位第一。
由此,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食邑萬戶。”
“雖然劉邦也懷疑過蕭何,但是蕭何也知道樹大招風,懂得自保,加上舊日的情誼,二人之間的君臣之誼得以保全。”
這個對劉邦和蕭何來說根本不痛不癢,君臣之間多有博弈實在正常,何況還是手握大權的丞相和想要獨尊的皇帝。
但是兩個人總算都摸著路,碰碰撞撞的一起走下去了。
“韓信,蕭何,張良,這就是劉邦麾下三位千古卓絕的人物。
有人說,劉邦也就是靠著他們才能僥幸得到天下,換誰都可以。
咋地,你們是有多看不起項羽”
項羽知道自己又被嘲諷了,呵呵,呵呵。
“項羽怎么就沒能得到他們三個的效忠呢”
張良笑了笑,傻子才跟項羽呢,范增難道不厲害嗎可是他的話項羽幾時聽了
做謀士,最討厭這種主公了。
蕭何生的不如熟的,陛下就不錯了,換個人,懶得折騰。
韓信能拜我做大將軍嗎不行就滾。
“劉邦開局逃犯,起事時身體已經有不少人追隨了,后來在爭奪戰中,一個個擊敗出身不凡,家底不菲,實力強勁的諸侯王們,從弱勢到變成被更多人擁護的一方。
團結所有能團結的人,將敵人成為少數的一方。
最后一舉擊敗項羽。
以高齡之軀起業,結束從秦二世以來的靡亂局面,統一天下,建立大漢,成為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之主。
曾經有很多人瞧不起劉邦,不認為他能有什么作為,可這些人一個個被打臉,最后反而是他成為最后贏家。
劉邦從來沒有學過什么帝王之術,可他在天生的政治家,輕而易舉就弄懂這其中的規則。
在分封與郡縣折中選擇郡國并行,摸索著走出屬于大漢自己的路。
人人都罵暴秦,將大秦貶得一無是處,可是劉邦卻聽從其他人都意見,全盤接收大秦的優越制度。
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他都有然后惡劣的地方,可是就這是這樣的一個人結束了亂世。
雖然私德有虧,可無損大義。
什么是大義呢天下百姓就是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