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方面,受元朝激烈的民族矛盾的影響,朱元璋思想上也會具鮮明的華夷觀念,畢竟他是一個漢人。”
“但是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除了正統觀與夷夏觀,華夏還有老套的天命觀。”
“古代皇帝就喜歡宣稱自己是承天命,朱元璋也不例外。
但是元朝都統一天下了,這難道不是天命的選擇嗎假如元朝不是,那打敗元朝的朱元璋算不算呢
如果元朝曾經是天命的選擇,但是由于皇帝暴虐無道,百姓起義,失去天命,而朱元璋取而代之,成為新的天命,那是不是更合理一點,畢竟天命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拋開天命論,從政治角度來說,大明是建立了,但是新朝慣例是要安撫舊朝遺民的,而為了安撫元朝故民,讓他們對明朝更有歸屬感一點,那么明朝也不得不承認元朝的正統。
否則,元朝不是正統,是侵略者,那么那些故元遺民又算什么”
“所以前期朱元璋是否定元朝的,但是他的想法隨著身份的變化也有了變化,當他真正可以爭奪天下時,他的想法自然就變了。
所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下令編寫元史,這是屬于正史的二十四史之一。”
李一又道“在明實錄中有記錄朱元璋的話“元主中國百年,朕與卿等父母皆賴其生養”也就是說這時候朱元璋的態度無疑徹底轉變了,當然這可以理解,畢竟一個合格的皇帝肯定要在其位,說其話,何況“華夷本一家”嘛。”
李一調侃一句又繼續道“洪武三年,李文忠大勝歸朝,將擒獲的北元太子及各酋首,以及繳獲玉璽金印等獻與朱元璋。
毫無疑問,這一戰意義非凡,所以大臣楊憲建議“應該讓北元太子行獻俘禮,在太廟進獻寶冊。”
這一舉動是為了突出“法統合理化”,意在通過讓元太子在太廟“進獻寶冊”的方式,實現“中原統治權合法移交”的手續問題,事實上歷朝歷代都大差不差的會走這個流程。
而朱元璋對此的態度就是明實錄中這段話,意思是
元朝雖然是夷狄入主中華,但是在它統治的一百年內,我們的父祖也是在它統治之下繁衍生息的,也曾經希望能夠在他統治之下過上太平安心的小日子的。
而如今元朝滅亡了,雖然“讓前朝國君獻俘”之禮古已有之,但是我作為新朝的開國之主,“不忍心”讓曾經自己父祖的皇帝的后裔來“獻俘”給自己。
朱元璋的意思呢,是讓他們穿上平時日常穿的衣服去朝拜他,等朝拜結束之后,賞賜他們穿漢人的冠服就算是完成這個流程了。”
“沒有折辱,走一下流程就是了。”李一結論“也就是說朱元璋承認元朝曾經正統王朝的身份。”
“可觀來講,元朝也不算沒有作為,一開始也做的還可以的,明朝后期的臣子也能更加的可觀看待元朝,不少人就夸過元朝初期的一些舉措,而曾經生活在元朝治下的朱元璋的祖先們,自然也都受元朝的好。”
“此時,承認元朝的正統對于朱元璋是好處大于壞處,所以他當然轉變了想法。”
“也就是說,在統一天下的路上,朱元璋的想法就已經開始轉變了,如果是以趕跑侵略者的角度,那么元朝的優先級肯定是更高的,但是如果換個角度,那么這個優先級就沒有了,元朝也就和其他朝代一樣了,雖然都是要被推翻的無道王朝,但是其他攔路虎也很重要。
當然啦,哪怕不考慮這些亂七八糟的內在因素,當從實力的層面來說,不打倒其他攔路虎,怎么變強,怎么發展壯大,怎么有實力去打元廷呢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