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最怕就是下面的人不按照規定的措施來,而張居正顯然是抓住了這個核心。
為了建立有效的考核考績制度,張居正于萬歷元年創設并頒行考成法。
考成法核心就是制定嚴格的時間計劃表,規定官員做什么事,什么時間完成,要做到什么程度達標,而且完不成或者干不好就被辭退。
很嚴厲但是很有效。
考成法可以說加強了內閣事權,由內閣通過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撫按則聽命于六部。
最終,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構都由內閣控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使內閣成為變法的中樞。
同時又促使官員百事惟謹,政風大變,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稅,緩解了最吃緊的財政困難,畢竟有錢才能辦更多的事情。”
“當然,考成法無疑是好用的,但是這并不是人人都愿意接受的。
改革之初,也就是推行“考成法”時張居正就遇到阻力,但他很聰明的搬出太祖朱元璋大明會典,以“祖宗成法”來推動新政。”
朱元璋眼睛一點點亮了他摸著下巴,喃喃道“這個考成法,聽起來可真不錯的樣子。”
其他人他們覺得不太行。
“經過改革,明朝政府辦事效率顯著提高,史書上對此的形容是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
李世民想了想,“參考一下還是不錯的。”大家情況不一樣,倒也不必看見個好政策就拿來用,不過還是可以適當參考別人是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的,自己用不上,萬一子孫用上了呢。
“在軍事上,他與蒙古人達成和議,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北方,使北方無外患之憂,內地穩定。”
“當時他推行邊防新政的指導方針外示羈縻、內修守備。
所謂“內修守備”就是重點是加強北邊防務,提高軍事抗衡能力。為此他便相繼起用在東南抗倭立大功的譚綸、戚繼光、王祟古、方逢時、李成梁等著名邊將,主持薊鎮、宣府、大同、山西和遼東邊務。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張居正奏請明穆宗賦予邊將更多主動權,賦予將領們“專斷”的權力。
而在積極操練兵馬、提高軍隊戰斗力的同時,又大力加固增設城防,修筑明長城,提高大明的軍事實力。”
““外示羈糜”就是在“內修守備”的前提下,力爭改善漢蒙關系,并積極加強友好往來,畢竟大明的情況不好,實在不適合打仗,所以他選擇議和為主。
可以說,在張居正執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間,北邊沒有發生過大的戰爭。”
永樂帝面色平靜,他心里是嘆息的,和談永遠是一時的,還是要把豺狼打怕才行,但是他也明白,那個時候是沒辦法打了。
好在不是屈辱求和,他也能接受。
“而后張居正開始清查土地,增加稅收。
他實行了一條鞭法,把租賦,徭役,雜稅折合成銀兩收稅,實行貨幣銀本位制。可以說,推行一條鞭法,整頓賦役制度,扭轉財政危機,是張居正改革的重點。”
“在當時,由于土地兼并、隱漏,人口逃亡流失,戶田二籍混亂失真,朝廷控制的田畝、人丁日益短縮,財源祜竭。
由此,張居正才推行一條鞭法,即清丈土地,擴大征收面,使賦稅相對均平。
合并賦役,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時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
將過去按戶、丁出辦徭役,改為據丁數和田糧攤派;
賦役負擔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麥以外的,一律折收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