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及各種負擔力役戶可以出錢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應;
還有廢除了原來通過糧長、里長辦理征解賦役的“民收民解”制,改為“官收官解”制。
樁樁件件,可以說真的有為百姓考慮。”
“除此之外,他還決定修繕水利,因為江南南糧北運,以漕運為便。
但由于正統以后,黃河屢屢潰決,給漕運帶來了很大困難。
隆慶、萬歷之際,由于黃河潰決,運道堵塞,雖然曾經恢復過海運,但以失敗告終。
于是為了疏浚入海河道,張居正采納了潘季訓的意見,用一年半時間,修筑黃河到淮河的堤壩,有效地抑制了黃河泛濫,使漕運暢通,同時使得多年的棄地復變為良田。
潘季訓的治河辦法,對其后數百年都具有深刻影響。”
“就這樣,在張居正的積極變法下,當時國庫積銀達六七百萬兩之多,儲備的糧食多達1300多萬石,足夠支用十年,可以說是做到了國富民豐。
比起嘉靖年間國庫存糧不夠一年用的情況,更是一個長足的進步。”
張居正不由自主露出一個淡淡的笑容,這就是他最后的收獲嗎
國富民豐。他為這個詞而歡欣鼓舞,他愿意繼續為此而努力,做得更好。
“這次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使明朝的財政收入有了顯著的增加,社會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也使得本來十分腐敗的明朝政治有了轉機。
但與此同時,改革觸動了相當數量的官僚、縉紳和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很自然地遭遇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對抗。
萬歷十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逝,皇帝為之輟朝,贈上柱國,謚“文忠”。”
“這本該是一個不錯的結局,可就在張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萬歷命潘致仕。
潘晟乃張居正生前所薦,他的下臺,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
有人問,人已經死了還能怎么失寵。
當然可以,但是言官把矛頭指向張居正。
萬歷于是下令將張居正抄家,并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
而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尸,家屬或餓死或流放,后皇帝在輿論的壓力下才中止進一步的迫害。”
“看,死人才沒辦法做什么,活人是可以盡情的報復的,所以死人也可以失寵啊。”
張居正不露聲色,讓人看不出來心情。
其他朝臣卻都神色各異,這可是關乎到接下來的朝廷局勢,說不得就有大變了。
“經過十年改革,大明實現了短暫中興局面。
張居正用高壓手段,自上而下實行改革,是自商鞅變法以后,又一次成功的改革,影響深遠,這也就是為什么張居正被譽為明朝第一政治家。”
“至于人死政消什么的,唉,想開點就一切都是浮云。”
張居正臉皮一抽,這恐怕很難看開吧。
商鞅不由看了眼大王,他因為不會人死政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