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應對功勞巨大,足以功高震主的武將時,能統一天下的始皇帝陛下和最后功敗垂成的贏小米之間是怎么做的呢
要知道白起,王翦都是秦國最有名的那一小撮名將。
白起一生攻城七十余座,斬殺甲士一百六十余萬,懾服一直為秦大患的趙國、楚國,使他們不敢攻秦,為秦以后成就帝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王翦滅燕、滅趙、滅楚,戰國七雄他一個人就蕩平一半。剩下一小半是他兒子搞定的,可以說大秦統一天下的征途中王家父子功勛最大。
可是,白起和王翦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白起最后被君王所棄,自刎而亡;王翦得以安養天年,王家在秦朝始終是最頂尖的將門。
這既是因為二人的政治素養不一樣。
也是因為,他們所效忠的君王不一樣。”
白起心里嘀咕,他政治素養很差嗎
又不動聲色的看向嬴稷,行吧,他們君臣都比不上人家。
嬴稷惱羞成怒jg看屁啊
“同樣是君王做出錯誤的決定,同樣是將軍功高震主,同樣是將軍稱病不出,同樣是君王親自請人,那么為什么結果卻截然不同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贏小米和白起這一對。”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后,白起秉持著趁你病要你命的想要想要一鼓作氣拿下趙國,但秦昭襄王出于種種原因決定撤兵,斷送了滅趙的最佳良機。
但是半年以后,秦昭襄王又因為趙國的欺騙,決定再度起兵攻趙,并命白起領兵出征。”
“可這時候呢,白起認為攻趙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拒絕秦昭襄王的詔令,之后又稱病不出。
真病假病不知道,不過都上年紀了又是常年軍旅的人,真的有什么毛病也正常。”
“而在請不到白起的情況下,秦昭襄王仍然一意孤行,命王陵等人領兵攻趙。
但是王陵顯然比起白起差了不止一星半點兒,很快戰局就陷入膠著狀態,還有被趙國盟友包抄的危險。
局勢到了這般地步,秦昭襄王終于知道錯了,于是親自去白起府上給他道歉,并請他再度帶兵出征。”
“秦昭襄王說“君雖病,強為寡人臥而將之。有功,寡人之愿,將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
你雖然有病在身,但看在我這么誠懇認錯的份兒上還是為我勉強走一趟吧。有功當然最好,我一定厚加封賞。但如果你不出征,我會恨你的。”
李一吐槽道“贏小米這人真的還是少了點涵養,這前面還表現的很誠懇認錯,也很體諒人的樣子,一副輸贏無所謂。結果話題一轉,又忍不住威脅起人來了。
我要是白起,也得一臉問號,當初我覺得可以打你不打,現在我不覺得不能打你非要我打,什么毛病。
在戰國時期,人才的態度就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況白起這么一個絕世猛將,去哪里誰不歡迎啊。
當然,到了白起這個份上,想跑路還是比較難一點的,但是不是沒可能。
我說這個是想說,那個時期的人才可沒有后來君臣那一套。
所以,白起也是有脾氣的。”
“本來秦昭襄王怎么著也是君王,話都說到這份兒上,等于已經是求著他了,他是該答應的,不管為了前途還是性命。”
“但他是“乃強起病體,下跪頓首,曰“臣寧伏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愿大王查之。
我寧死也不愿當敗軍之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