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電影上映當天,香港的一些晚報,或是第二天發行的晨報上,已經被這部大片的影評和資訊占滿了。
電影院線資源也更是眾星捧月,整個香港大約150家電影院將近80%的發行資源都安排給了《鴉片戰爭》。
畢竟,目前香港的娛樂圈影響力還是太小了,整個香港全年上映的電影,制作成本加起來,大概才能跟《鴉片戰爭》一部電影相比。而同期上映的電影,所有的預算加起來,也不及《鴉片戰爭》的零頭。
500萬預算已經堪稱大片的時代,《鴉片戰爭》這種投資規模2500萬美元,換算成港元是超過2億。所以即使再霸氣的劇組,也不會不自量力的跟這部電影打對臺戲。
各大香港電影公司在知道《鴉片戰爭》的上映檔期之后,就自然退避三舍,將自家的電影發行日期延后,避免票房受損。
當然了,《鴉片戰爭》首映日的票房,也完全對得起檔期安排。首映日的票房既刷新香港單日票房紀錄,吸進329萬港元。與此同時,同期上映的其他電影票房總和,僅26.5萬,僅相當于《鴉片戰爭》的零頭。這樣的票房成績出爐之后,整個業界再度失語。
這除了因為同期對手太弱,有一定自知之明的電影投資人,都將上映日期錯開,而同期上映的都是一些湊數。與此同時,這也跟《鴉片戰爭》的電影票價格上漲有關。
目前香港電影原先的票價大約在10港元左右。即使是一些大熱的電影,票價也很少超過15港元。有些冷門的檔期和電影,票價甚至會打折到5港元。
但是,《鴉片戰爭》的平均票價就達20港元。一部分處于黃金地段的旗艦影院,票價更是賣到了35港元。
香港大部分電影都屬于粗制濫造,自然不敢過分的提高票價,一般都是走薄利多銷路線,希望能以較低的票價吸引觀眾入席。
但像是《鴉片戰爭》這樣精致的大作,即使是全世界范圍內,也是不多見的。
達到《鴉片戰爭》這等程度的電影,大部分是好萊塢制作,但好萊塢這個年代由于電腦特效技術還未成熟,并且,語言文化方面還是有一定障礙,所以,在這個年代在亞洲市場,并未形成絕對碾壓的實力。
但《鴉片戰爭》不存在語言文化障礙,質量上卻達到了這個年代所有華語片不能契機的高度。電影后期特效技術方面,甚至比現在的好萊塢還略高一籌。
僅以視覺沖擊這個特效大片的標準衡量,《鴉片戰爭》已屬于絕對合格的特效大片。
在這部電影上映不久,整個業界到處都是在分析,《鴉片戰爭》火爆之秘。
“香港電影從廉價的小制作,逐漸走向大片時代,這是未來畢竟之路。新創業系旗下菲利克斯動畫出品的《阿瓦隆這庭》和新創業影視公司出品的《鴉片戰爭》都證明了,電影預算達到億元以上,采用的技術和制作手法,完全打破目前港片制作的框架,從手工業進入到了更復雜的工業化水平。藝術性和思想新未必能獲得多少提升,但是在技術上和對于觀眾的視覺沖擊方面,則是獲得了極大的提高。新創業系電影制作流程跟傳統港片制作流程的對比,比鴉片戰爭中的清軍對比英軍的差距還要大!絕對的實力,將會獲得絕對的票房。更何況,《鴉片戰爭》這樣質量水平,不僅僅是在香港市場絕對領先,更會因為其制作水平,打破文化壁壘,進入國際不同語言國家市場。而小成本電影,國際發行商很多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就斷然拒絕發行那種低成本電影……”《明報》娛樂版一篇文章旗幟鮮明的把《鴉片戰爭》的成功歸結于投資預算,當然了,這也算是絕大部分的成功理由。但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并未能參觀《鴉片戰爭》的片場和幕后,否則,其會認識到,更重要的是細節和技術!
細節上,電影還原歷史程度已經超過了紀錄片的程度。技術上,計算機技術幾乎滲透到了劇組各處,可以說,電影的幕后工作人員計算機方面的人才占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