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催生了一些中國市場銷售的商品,卻存在大量海外的代購黃牛。有的是因為折扣、便宜,也有的是因為,海外市場還未正式上市,不少消費者等不及了,于是,就在中國這邊采購,之后,以旅游購物的名義帶回去。
當然了,盤古電腦太過于笨重,所以,以旅游名義搬運,也帶不回幾臺。所以,不少的海外黃牛,更喜歡的是攜帶一些內存條、固態硬盤,目前,中國市場的內存條和顯卡等等硬件,至少比國際市場上便宜30%左右。
除了是關稅因素之外,更關鍵的就是,什么東西一旦中國量產了就特別便宜。內存和固態硬盤所需的工藝,要比最先進的CPU要落后一兩代。
所以,新創業半導體在最先進的1微米工藝,用來生產魯班1代架構的CPU時。舊的生產線,還能改造使用的,就開始改造成生產內存顆粒和閃存顆粒的芯片。
目前,內存顆粒和閃存顆粒的芯片,不需要用最先進的工藝,2微米、1.5微米工藝,對于內存顆粒和閃存顆粒而言,已經很先進了,并且具備一定的性價比。
在8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一度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半導體芯片生產國。其實,主要是以比美國的工藝落后2~3代左右,通過更加有紀律性,更好管理的日本工人,跟美國的半導體工人進行競爭。最終的結果,自然就是日本的工人,比美國的工人更具備競爭力,公平的競爭環境下,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在80年代一度是哀鴻遍野。其后,美國半導體產業一度進行了轉型,比如,最早做DRAM芯片的英特爾公司,居然忍痛砍掉了DARM芯片產業,專注于做CPU。
之后,日本一度成為內存顆粒的壟斷者,80%的內存顆粒,都是日本生產。這個趨勢,在整個80年代,一直是不可動搖的。一直到,90年代,日本經濟衰退之后,半導體產業無力做出更長遠的規劃。導致,韓國三星等等公司開始逆襲,到了21世紀之后,很多人才驚訝的發現,內存顆粒、閃存顆粒等等產能,逐漸從日本轉移到了韓國。
日本是靠著性價比,從中低端開始打敗了美國。韓國同樣是這樣,即使是虧本燒錢,也一定會要比日本同行更低,更要命的是日本遇到漫長的蕭條,想要一巴掌拍死韓國的競爭對手,也是有錢無力,眼睜睜的看著三星、海力士等等韓國的半導體廠商逆襲成功。
當然了,這個時代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繼續衰退,是不可變的大勢。但是,取代日本壟斷內存、閃存等等芯片市場的,不會是韓國,而會是中國。
畢竟,比性價比的話,現在的韓國的DRAM芯片,無論如何也不能跟中國的廠商比。而且,韓國的DRAM芯片,至今還未得到新創業電子集團的認證,也就是說,韓國三星公司想要做盤古平臺的內存條和內存顆粒,但是,林棋至今還卡脖子,不給三星機會。
這么做的目的,也是為了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能在內存顆粒和閃存顆粒的技術壁壘、工藝壁壘還不算太高的時期,努力把這一塊市場給吃下去。
也正是因為,盤古電腦的內存顆粒、閃存顆粒,基本上都在中國生產,所以,用戶想要升級內存條和固態硬盤,基本上,從中國市場買回去,可能會更便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