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單一國家單一市場,就已經非常龐大,甚至貨幣還具備全球化的購買力。貿易自由在過去,可能是美國核心利益,但隨著時間發展之后,美國認為關起門來,阻擋其他國家到美國賺錢,逆自由貿易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歐盟國家抱團,其實也是因為,各國的市場都比較小,聯盟之后打通歐洲其他國家的市場,形成一個整體。歸根結體,歐盟并不是為了全球化貿易,而是為了增強歐洲自己競爭力,如果歐洲成功的把一些產業做起來之后,那么肯定會制定標準和門檻阻擋歐洲以外國家向歐洲銷售競爭產品。
所以,歐美市場政策法律的壁壘,是要比日本市場更加苛刻。
尤其是美國,壁壘其實比絕大部分國家都要高,一點都不是自由貿易。19世紀以來,美國提倡的自由貿易是讓別人對美國公司敞開市場自由貿易。但是反過來,美國卻是在本土市場,設置一堆的壁壘,來阻止海外的競爭對手,搶占美國的市場。
相對而言,中日之間雖然因為近代歷史和政治軍事因素,導致民間和官方的關系時好時壞,但是總的來說,兩國之間經濟和產業互補性強,導致雙邊貿易總額一直是在增長。就如,后世華為的電信設備產品,在美國市場連準入門檻都達不到。
就算是小米,已經很舔美國市場了,并且用的核心技術,芯片基帶都是美國高通的,用的操作系統安卓也是美國的,專利費也繳了,卻一直不能把產品賣到美國,僅能賣充電寶、自拍桿之類的產品。
中興公司后來更是核心芯片只用美國的,即使有其他國家的替代,卻依然以美國技術為優先,都迎合到了這地步,好不容易把產品賣到美國市場,過了幾年之后,又被找碴制裁,趕出美國市場。
僅僅是因為,中興再如何迎合美國,卻還是一家中國公司,員工、生產和研發,大部分都在中國,換做是其他生產衣服帽子鞋子的就算了,反正美國自己也不生產,也懶得設置這種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壁壘。但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無一不是設置全球最高的壁壘,能不能進去,主要是看政治。
比如聯想就成功的把產品賣到美國,因為……聯想總部是在美國,主要納稅也是在美國。一家美國公司,自然能獲得美國市場的準入門檻。因為,任何美國法律,都沒有阻止一家美國公司在美國銷售產品。
現階段新創業電子科技公司的產品,能在美國市場銷售,但更多是因為美國的傲慢,還未將中國視為最主要的對手。等到美國重視中國之后,中國的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在美國的環境就將會越發惡劣。
相對而言,中國的科技公司的產品,基本上都能在日本市場銷售,遇到的政策壁壘相對是比較少的。所以,林棋需要通過強調日本市場的重要性,以及對日本的戰略和業務方向進行調整,來鞏固在這邊的市場份額。
后世的日本經濟蕭條時期,有兩個企業創造了增長神話,一個是軟銀,并不是靠日本市場,而是海外投資互聯網產業,投資中美賺到了錢。另外,一個具備代表性的則是優衣庫,日本經濟蕭條之后成為上市公司,之后,業績和市值一路飆升,讓柳井正跟孫正義平起平坐,成為日本最富的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