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2月末,一條新聞震動全球金融行業——英國擁有200多年歷史的老牌銀行品牌巴林銀行破產!
受到巴林銀行破產新聞影響,全球大量的金融股紛紛重挫。
比如,香港上市的大型銀行匯豐、恒生、渣打,都出現5%以上暴跌。一天之內,僅香港聯交所蒸發的市值就超過千億港元。
其中跌是最慘的是恒生銀行,恒生銀行這幾年市場表現一直領先。原本是一家市值不到匯豐五分之一的銀行,僅僅5年時間,市值已經跟匯豐差不多。五年時間,匯豐差不多漲了6倍,而恒生漲了30倍。
如果沒有恒生銀行的靚麗表現,那么匯豐可能依然是香港最致命的價值投資長期持股的代名詞。因為,70年代投資匯豐之后,十年十倍穩定增長,持有30年超過1000倍回報,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帶來暴富機會的香港最大市值的大笨象。但是,匯豐長期回報卻是讓很多認為最大市值的藍籌很難暴富的投機者啞口無言。
恒生則遠遠不止十年十倍那么緩慢,5年30倍的股價增長,其實遠遠比業績增長速度更快。因為,業績僅增長十多倍,只不過市場的估值中樞提高了。漲30多倍,但是伴隨著業績持續的增長,市盈率依然也就12倍,遠低于市場平均市盈率水平。
也正是因此,一直有投資者看衰恒生的股價。畢竟,這幾年漲的太多了,以至于無數投資者后悔,為什么不再新創業電子集團控股恒生銀行之后,就果斷下手買恒生銀行!
無數的投資者也發誓,恒生回調一定會買。但一直就是漲多跌少。
就跟后世的茅臺、騰訊一樣,投資者一再表示,茅臺、騰訊太貴,公司是好公司,股價回調一定會買。但是,無數投資者,在回調時依然猶豫。最終,只能看著茅臺、騰訊一再新高,十多年時間數百倍。
恒生銀行也同樣是這個道理,漲了30倍,市場也承認是一家好公司,一直觀望的多,投資的少。就算的投資的人,也是短炒的多,長期持有的少。
真正長期之后的,以前是匯豐,前任大股東,控股之后在賣給新創業電子集團之前,基本上沒賣一股恒生。所以,匯豐在恒生銀行這筆投資上,已經賺了超過百倍。而在恒生銀行被新創業電子集團控股后,又漲了30倍。
另一家長期持有的,則是現在的大股東新創業電子集團,買入恒生之后,基本上是不動了。并且,利用自身的資金和資源,幫助恒生取得更多的增長空間。
總之,恒生銀行不到30年漲了3000多倍。這樣的漲幅,在港股市場已經算是空前!
這次巴林銀行黑天鵝事件,恒生跌的最兇。一方面是因為,恒生的漲幅太多,獲利盤多的驚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恒生銀行跟巴林銀行有業務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