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復帶著鄉勇離開了,后續還有不少事要處理。
可也在當天,關于剿匪關于李復在城門口說的那番話徹徹底底的引爆了整個隴縣。
幾乎是從四五歲小兒還是七八十歲的老祥瑞,都能聽到關于李復、李昀之類的字眼,然后又根據這兩個名字引發一堆的事跡。
一天后。
隴縣人就看到當天從縣衙抬出四具棺槨,每一具棺槨由身著輕甲的四名士兵抬著,前面再有八名士兵開道。而李復帶著他的幼子昀哥兒親自扶棺,將一具具的棺槨送到民壯家中。
這四家昨天就知道李大人會送尸首回來了,因此連夜都布置好了靈堂,也早在門口候著了。
一看到棺槨,立刻就腿一軟控制不住哭了起來。
昀哥兒嘆了口氣,怪不得說一將功成萬骨枯,也怪不得說慈不掌兵。
“放”李復喊聲中,四名士兵肅穆地將扛著的棺槨小心放在靈堂中央。棺槨被打開,家里人還可以再見一面。
看的出來,尸體被很好地打理過,穿著整整齊齊的壽衣,另外還在旁邊放了一身輕甲作為陪葬品。
昀哥兒看向這家人,死去的人應該是這家人的丈夫、父親。家中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妻子跟四個孩子。他的妻子倒不顯得柔弱,相反手腳粗大,面容看起來也是個堅強的人。
四個孩子是三男一女,最小的女兒才四五歲左右。大兒子倒是跟他娘差不多高了,應該有個十五六歲了。
“你阿爹很勇敢,聞戰欣喜,沖在了最前面,是保衛隴縣的英雄。”昀哥兒走到大兒子身前,努力抬頭看他。
大兒子握著拳頭,眼睛泛紅卻不肯落淚。
昨天他阿爹死的消息傳來,他就知道他是家里的頂梁柱了,他得勇敢起來。
“開”李復又喊。
就看到幾個士兵捧著一個東西上前,上面蓋著一塊黑布,他們看不清里面是什么。很快,一個士兵鄭重上前將黑布掀開,里面是一塊鐵牌,上鐫刻英勇之家四字。
“這塊鐵牌會掛在你們家門口之上,這是你們阿爹的榮耀,也是你們的榮耀”
大兒子終于憋不住哭了出來。之后剩余三家全部陸續送了,并在隨后幾天按照梁國的賠償標準全部賠償到位。
四家都有合適青壯,因此全部選擇了彌補自己父親的缺。
這次補缺,不只是因為有俸祿可拿,最重要的是那英勇之家的榮耀啊。梁朝前期因為那些戰爭法律的規定,導致當時很多人都想當兵,甚至當兵還需要門路。
但后期徹底崩盤后,現在的人為了逃避兵役更是不惜自殘雙腿,顯然是將當兵當成了一件極為恐怖跟排斥的事,
可有了這塊鐵牌就不一樣了。
這個時代的人對榮耀二字太看重了,李大人帶幼子親自扶棺,又親自掛上英勇之家的稱號,這隴縣之中有血氣的縣民確實一個個都產生了羨慕之情。
這是光耀門楣一輩子的事啊。
那民壯四家最有感觸,原本他們也只是一介小民,可現在出門反而受人尊敬。不少人認出他們,便要送一些小東西給他們。
大兒子那家的阿娘自那塊英勇之家掛上去后,每天都要擦拭一次,然后就說“我原先以為你阿爹是個混日子的,嫁了他就覺得他沉悶膽小,沒想到他心里有英雄氣,是我錯看了他。”
于是在大兒子補缺之后,還反復強調不能墜了父親的名聲,否則就不是他的兒子。
因而在隴縣這塊兒,對于當兵這件事終于開始有了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