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有沒有辦法,改變這一段歷史呢
晏子等人也十分不服氣。
獨尊儒術,實際上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至少從漢文帝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前兆。而在漢景帝時期,則開始嘗試以儒術治理天下。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則是這一歷史過程的延續。除了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之外,賈誼、晁錯、竇嬰、田蚡、王臧、公孫弘、董仲舒,他們都是參與這一歷史過程的儒生或大臣。
在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當中,董仲舒起到的作用,也并沒有田蚡與公孫弘那么大。
董仲舒“”又來
放過我吧
其余的儒生與大臣們,也發現了天幕提到了自己。他們,紛紛感到十分愕然。
漢武帝,漢武帝還在開小差
漢武帝沒必要看后人解說自己吧
聽秦始皇說,這種天幕的“視頻”會放映各種各樣不同的內容,甚至還有制作仙丹的方法。
漢武帝
等等,最后一項還是免了吧。
他不信了
尊崇儒術,并不是僅僅因為帝王的個人興趣,或者儒生的思想影響。
它其實是西漢王朝所實施的、穩固統治根基的主要治策之一,與漢王朝大一統的進程也大體上是同步的。
至于這所謂的“儒術”,它的含義相對駁雜
諸子百家什么意思。
“儒術”的含義,相對駁雜“儒術”不就是指“儒家”那些人的思想學說嗎
孔子的著作什么的
那些什么詩書禮易樂春秋什么的,諸子百家現在都爛熟于心了。
指的是著作的名字。
難道,“儒術”居然還有其他別的含義嗎
儒家眾不知為何
他們忽然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在漢武帝之前的時代,“儒術”通常是指與國家治理有關的儀式、制度。
西漢前期,“儒術”并不僅限于六藝之學,而是包含了巡狩、封禪、律歷、服色等等。
我們知道,狹義的“儒術”,指的是以六藝之學為基礎的孔門學術。
然而,翻閱兩漢時代的文獻,會發現廣義上的“儒術”,其實是更常用的概念。與“法律”相對,“儒術”當指禮儀制度。
在漢武帝時代,儒家與儒術也并不統一。
正如之前所說的,這時候的“儒術”已經不僅僅限于六藝了,更多的時候,它與司馬談所概括的陰陽家更為接近。
儒家眾什么與陰陽家更為接近
這下給他們整不會了。
而且儒術又開始分為“廣義的儒術”與“狹義的儒術”了
“儒家與儒術也并不統一”又是什么意思
陰陽家啊
鄒衍大喜,道家的一些分支也眼前一亮。因為這陰陽家,本來就可以說是道家的支派。
他們主要提倡道家的“陰陽說”與“五行說”。
諸子百家哦豁
難道,又要有什么反轉了嗎
陰陽家,有著“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的主張。
而這,與“儒術”里的巡狩、封禪、律歷、服色一類形塑的王朝形象的儀式化實踐
有著共同的內在思想因素。
儒家眾冷靜。
這應該不能代表什么吧
充其量,應該只能說是后世的“儒術”吸收了“陰陽家”的一些內在思想本體肯定還是“儒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