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練,澄如玉宇。
在那些流光溢彩的篆體文字消失過后,天幕出現巨大的動態水輪,那巨物驟然橫亙于蒼穹的光景端的是驚世駭俗,吸引無數目光。
巨大的水輪,兀自咔咔地轉動。
仔細看,它擁有一個長方形的底座,底座上是一個圓形的大轉輪。轉輪里面是一條條的輪軸,呈放射狀從中心散開。每一條的輪軸,最外端與圓形交界的地方,都連接著一個竹筒。
水輪的底下,是嘩嘩流動的河水。
河水不停歇地流動,也帶動了水輪不停歇地轉動,大轉輪帶動著輪軸、竹筒一起轉。
在轉動的時候,轉輪邊緣的竹筒沒入河水,再上來的時候,已經裝了一筒的水。
這些水,最終灌溉到田地里。
筒車,是一種以水流為動力、取水灌溉農田的工具。這種提水機具,利用湍急的水流讓輪子轉動,使得輪子上的水桶自動戽水、進行灌溉。
它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項杰出發明,發明于隋朝,而盛于唐朝,距離我們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又稱為竹車、水輪等等。
波瀾不驚的語調在天際之上響起,回蕩在各個時空的浩浩天地間門。
光幕上的筒車,依舊在緩緩地轉動著。
它的旁邊出現了數列水墨風格的文字,這些文字在湛藍的天空,徐徐顯露出來。
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
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
宋梅堯臣水輪詠
緊接著,又有“轉此輪,救汝旱歲苦。”“老農用不知,瞬息了千畝。”
如此等等詞句。
簡單地說,這種引水灌田的水力灌溉工具,是利用水流的沖擊力,帶動竹筒的轉動,當竹筒轉到高處的時候,竹筒里的水,將會自動傾入水槽里面,既而流入農田,完成澆灌。
筒車上所縛竹筒,低可舀水,高可瀉水。如此方法,利用水力運轉的原理,能夠令竹筒自動取水,自動導灌入田,而不用人力。
春秋時期,子貢南游于楚國。
在返回晉國的途中,他經過漢水南岸的一個地方,看見一位老丈正在菜園里整地開畦。
這位老丈鑿了一條地道,至通到井里。
然后,抱著一個甕,費力地從井里打水出來灌溉圃畦。來來往往,看起來十分吃力。
子貢看他的動作。
覺得這種方法用力很多,但功效甚少。
子貢對這位老丈說“現在有一種機械,一天可以灌溉上百個菜畦,用力甚寡而功效頗多。”
“夫子不想試一試嗎”
老丈停下來,仰起頭看著子貢問道“應該要怎么做呢”
子貢表示“把木料制作成機械,后面重、前面輕,這樣提水,就如同從井里面抽水一樣。速度之快,如同沸騰的水往外溢出。”
“這種機械的名字,叫做桔槔。”
正當子貢對老丈建議使用“桔槔”澆地的時候,春秋后期的另一個時空里。
鄭國一位著刑書的鄧析,也在勸衛國的五位農夫,不要抱甕而灌,改用“桔槔”灌溉。
抱甕而灌,只能灌一點點的區域。
若是改用桔槔,則可灌溉百倍。
而且還不累
隨后,強烈安利“桔槔”的子貢與鄧析,突然在光幕上看見了后世的水力灌溉設備筒車。
子貢天幕說啥,利用水流的沖擊力
鄧析筒車
居然不用人力這么神奇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