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自動”“自動”,仿佛有無數的“自動”在他們倆的眼前不斷地飄過,令人眼花繚亂又震驚不已。
這世上竟有這種好事
子貢與鄧析在各自的時空里,看著筒車不斷地轉動,帶動轉輪上面的竹筒不停地裝水、灌溉。
突然覺得自己強烈安利的“桔槔”不香了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更加廣泛地使用“桔槔”這種工具,它可謂既省力又簡單。
是要用到兩根直木,其中一根豎立在河邊或者井邊,另一根用繩子,橫掛在豎木的頂上。
橫木的一頭系上大石塊之類的重物,另一頭則是用長繩,掛上水桶。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用杠桿的原理汲水。
汲水的時候,只要一拉繩子,便能讓水桶落入水中,裝滿水以后,再放開繩子。
因為橫木的另一頭系上了石塊,所以繩子一旦放開,水桶就自己升上來了。
正所謂,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這種“桔槔”的方法,在當時,已經稱得上是一種十分先進的機械汲水灌溉方法了。
沒想到,后世居然還有更省力的
省力到幾乎不用出一分力氣
筒車是吧只要放在那里,讓機械自己跟隨著水的流動而運轉就好了是吧
牛啊
生活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君、諸子百家、各國百姓們,看見“筒車”之后
更是雙眼放光
除了春秋后期的晉國、鄭國這些中原腹地一些農業生產較為發達的諸侯國,他們已經出現了“桔槔”灌溉的方法之外。
其余的大部分地區,人們灌溉農田的方法不得不說還是有些原始的。
就連比較發達的農業區,也是掘地為井,接著用陶罐將井水打上來,以此澆灌莊稼。
也就是所謂的,“鑿井抱甕而灌”了。
這些人看著碧空光幕里,后世能夠憑借水流沖擊力自動灌溉的“筒車”
簡直沒有人不迷糊
在這個時候,光幕里的動畫忽然放大,給了筒車的運轉一個清晰的特寫
只見那筒車的大轉輪,直立于河水之中,大轉輪的周身,斜斜地裝有一些竹木制的小長筒。
湍急的水流,推動了大轉輪。而轉輪輪周的小竹筒,則次第入水。
竹筒自動在河里舀滿了水,又隨著大轉輪而轉動,直到轉到頂處,水又流到木槽里。
最后,由木槽導向渠田。
凡是在河濱有使用筒車的,就要在水邊筑一個水壩來阻擋水流,讓水流繞于筒車的下方,沖擊筒車的水輪、令其旋轉,同時裝水進入筒里。如此一來,這些一筒筒的水,就會倒入引水槽,緊接著導流進入田畝之中。
伴隨著波瀾不驚的語調介紹,穹宇光幕的畫面也展開一些輕微的變化。
在筒車的水輪、竹筒、輪軸、水槽等各個部位都出現了一條延伸出去的黑線。
黑線的末端處,則是介紹筒車的每一個部分。
秦朝,嬴政看著天幕展現出來的后世“筒車”的結構圖,連連稱贊善
這種精巧的結構,只需要憑借天然的水流,便可以達到澆灌農田的效果。
省去了多少人力
如此一來,百姓減輕負擔不說,多余的勞動力還可以用來發展其他的行業。
嬴政已經跨越時間門,看見他們欣欣向榮的大秦了。
這一次,定要千秋萬代
因為是相對有些復雜的工具,所以天音在敘述的時候,加上非常多動畫輔助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