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米具體是多深不重要。
四十五度,具體是什么角度這也統統都不重要。
總之,他們大概是掌握“筒車”的制造方法了
需要說明的是,筒車本身的效率并不高,它的好處在于,我們只需要憑借天然的水流所的能量,讓它運轉,而無需自己供給動力。
眾誒效率不高嗎竟然是這樣嗎
包括秦始皇、漢武帝,他們各個時空的觀眾們俱是微微一怔,都有些沒繞過來。
他們還默認以為,后世“筒車”的效率,肯定會比現在所用的“桔槔”之類的高很多。
畢竟他們已經有些產生固定思維了,覺得后世的技術一般是勝過他們現在的。
各位皇帝、君臣、諸子百家,紛紛在腦海里構建了一下“筒車”接連不斷地澆灌的畫面。
仔細一想,好像確實不太高效,至少沒有他們想象中的那么高效。
沒關系。
問題不大“筒車”它無需自己供給動力啊這就已經足夠了這還不香嗎
劉徹立于高臺之上,他之前注意到天幕說“筒車”是古代的產物,距離“現代”還有一千多年。
那他們“現代”,又是用何種灌溉工具是否能夠超過“筒車”,兼具“自動”與“高效”呢
他按捺住心中疑問,仰面而望向迢遙天際。
如果是沒有流動河水的地方,比如平靜的湖邊、池塘邊,可以用牛力來拉動轉盤,從而帶動筒車的運轉。也可以幾個人一起踩踏,以此來轉動筒車。大概一個人終其一天的力氣,可以灌溉五畝的田地,牛力則可以高出一倍。
那些正在為“沒有水怎么辦”而憂慮的國君、百姓們,聽見這里也不由得眼前一亮。
是啊還可以用牛
其實并不懂原理與為什么可以用“牛”來替換“水力”的大多數人。
他們是真的不太聽得懂原理,但是他們看得懂操作這就完全足夠了
只見天幕上出現一頭牛,牽拉著“筒車”的轉盤,給大家表演如何帶動“筒車”的運轉。
以及如何幾個人一起配合踩踏,以此來帶動筒車的運轉。
各時空的百姓好耶
緊接著,他們看見天幕上的“筒車”緩緩地慢下來、慢下來,仿佛卡住了一般。
正當眾人不解其意的時候,天音說
如果筒車的旋轉速度太慢,或是完全提不起水,要怎么辦呢
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在筒車上面裝一些木板或者是竹板,讓筒車可以從水里獲得更多的動能。再或者,我們也可以把筒車更深地浸入水里,如此也能令它獲得更多的能量。
在水流的流速比較緩慢的時候,我們在筒車上放置的竹筒,也需要相對地小一點。不然筒車從水里獲得的動能不足,難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對筒車的勢能。
墨子與魯班欣慰地點點頭,天幕的后世之人連這些都為他們考慮好了。
這將在他們實驗的時候,免去很多彎路。
他們倆思考著“為什么要裝木板或竹板”“為什么要把筒車放進更深的水里”等等原理,如獲至寶。
還有動能、勢能,這些都是何意
子貢與鄧析看完天幕,頻頻點贊不止,他們決定以后不安利“桔槔”了,就安利“筒車”吧
不過,各時空里大家估計都已經學會“筒車”了。
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秦穆公等人,也是抱著國富民強的萬般期待,將這些寶貴的資料一一記錄下來。
這都是后人寶貴的經驗啊
好像有哪里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