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而也就變得十分清晰、直觀、簡單。
即便是那些來往于農田之間門的布衣百姓,在看久了、聽久了以后,也對這個神奇的來自于后世不知多少年的“筒車”,有了大致的基本了解。
春秋戰國時空的諸國歷代國君,全部都喜不自勝地命人一定要細細抄錄。
他們要將“筒車”推廣到全國
讓所有的百姓都來學
但是如果田地旁邊沒有河流、湖泊、池塘算了那就再說吧先推廣出去
他們在內心祈禱著,天幕能多講就多講。
最好事無巨細地給他們傳授一遍,讓他們看完天幕就可以直接去操作。
眾想躺平,當一個伸手黨
:」
至于墨子、魯班,他們這些習慣于做木工的領先于時代的人物
則是沒多久就看懂了。
因為天幕的動畫短片已經非常直觀了,從筒車的結構,到運作方式都十分清晰。
不過,墨子與魯班也沒有輕心大意。
還是那句話,東西看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不一定有這么容易。
他們倆抬頭望天,看天幕會不會講一些什么特別的。
特別有用的。
只聽那蒼茫的天地之間門,有聲傳來
筒車的車身,長的有兩丈,短的有一丈。筒車里面,則是用龍骨連接一塊塊的串板,籠住一格格的水,讓它向上逆行。
像是這樣晝夜不息地引水澆灌,即使是要灌溉上百畝田地,也沒問題。如果是不需要澆水的時候,可以用木栓卡住水輪,這樣水輪就不會轉動,也就不會自動灌溉農田了。
戰國時期,許行狂笑不止。
這種農具居然可以晝夜不息地運轉,即便是灌溉上百畝田地也不成問題
這也太牛了吧
只要一開始費力制造一個“筒車”出來,接下來只要放在那里,讓它跟著流水轉就行。
這不是白嫖是什么
后世的農業技術,實在是太先進了
許行不得不佩服“筒車”的發明者,居然能想出來這種巧妙絕倫的方法
當然,他對后世的更多農業技術,也更加地期待了
之前有舂米的水碓,現在有澆灌的筒車。再往后還會有什么自動耕田自動采摘
到最后,整個流程都是自動化的
許行想也不敢想。
嗐,這咋可能嘛許行腳踏實地看天幕,只要有這么一兩個先進的工具,幫助已經是巨大了。
至于如何制作筒車
我們首先要制造一個大轉輪,然后在大轉輪上面裝一些竹筒。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竹筒的筒口,需要朝向轉輪前進的方向。
竹筒與筒車的軸,也要保持大概四十五度的角度。這是為了讓竹筒里的水,能夠成功地倒向筒車的旁側,便于水槽接水。
做好大轉輪與竹筒并連接之后,將它們放入水里,大概不到一米的深度。最后便是在筒車軸心往后大概一米的地方,放置一個流水槽。
這時候,天幕出現十分詳盡的示意圖。
包括如何設計“大轉輪”與“輪軸”“竹筒”“流水槽”以及他們的位置等等,還有各種角度的標記。
至于所謂的四十五度、一米等等。
盡管各個時期、各諸侯國的度量衡制度,與后世的截然不同,但他們也可以從“筒車”的吃水程度與構造之間門的比例來大致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