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趨于定型”,往后亦會發展、進步。在這種循環往復的“復種制”之后,又會是什么呢
戰國時期,李悝聽見天音頻頻點頭。
循環往復的“復種制”,這樣的方法很不錯,非常不錯,確實可以達到“盡地力”的目的。
如果再加上治田勤謹,那就更好了
對了,玉米是什么
聽起來很精致的樣子,玉做的米像玉一樣的米
某種在明朝嘉靖年間門,才從美洲傳入中國的作物,引起了戰國初年魏國李悝的注意。
天幕上一閃而過的玉米棒子,看起來金燦燦的,果實飽滿,汁水充盈的模樣。
李悝看起來很不錯。
人們利用“間門作套種”等方法,將這些糧食作物、經濟作物乃至于園藝作物,進行各種合理的搭配,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比如清代農學家楊屾的修齊直指,就記載了對菠菜、蘿卜、蒜、藍、粟、麥等作物進行間套復種,達到了兩年十三收。
天幕用一種極為平淡的語氣說出了“兩年十三收”,而古代正在觀看天幕的觀眾們
每一個都不淡定了。
天幕你說什么,兩年十三收
列位歷史人物的大腦里,頓時一片空白,天音之中的“兩年十三收”盤桓在他們的內心,
縈繞著久久不去。
真的假的這是真實存在的嗎
漢武帝“”這么猛的嗎。
秦王政間作套種,快。
這春秋戰國時代,不得卷起來啊
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種植。我國傳統的耕作制度,便是以這三種耕作的方式相結合,盡可能地實現種無閑地、種無虛日。
這樣的耕作,其實已經是一種多物種、多層次的立體布局了。我們可以稱其為“立體農業”的雛形。
秦始皇這才想起,這段視頻的標題
從撂荒制到立體農業
立體農業,才是這次歷史直播的重點
許行等無數觀眾看著天幕,他們更加好奇這“立體農業”了就這樣還只是“立體農業”的雛形
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多熟種植。
這三種方式,已經非常厲害了
那“立體農業”
它得厲害成什么樣子啊
其實,這樣充分地“盡地力”的方法,還可以從田地擴展到水體。我們可以從原本單一的種植業,擴展至農業的多種經營。
春秋時期,楚莊王挑了挑眉。
他聽著那一句“從田地擴展到水體”,又看見碧空的畫面上出現一幕水面的粼粼波紋。
楚莊王下意識地想到,這農田與水體的結合,莫非是類似于孫叔敖興建的芍陂那樣
孫叔敖于楚國之境內,下膏澤、興水利。
極大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
也提高了糧食的產量。
同一時空里,楚國的孫叔敖本人也在看著天幕,自然也想到了自己建設的芍陂。
但他建設芍陂。
是要讓天旱時有水灌田,洪澇時避免成災。
在芍陂建成之后,安豐一帶確實也成為了他們楚國的經濟要地,每年產出許多糧食。
乃至于,楚莊王打敗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孫叔敖的芍陂也不可謂無功。
但是天幕說的從單一的種植業、擴展到農業的多種經營
這又是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