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叔敖大膽想象,莫非是可以利用水體養魚
在種植業上,繼續利用灌溉用的水體,發展漁業,這確實是很有創造性了。
天幕所說的多物種、多層次,超出于種植業的多種農業經營,是這樣嗎
孫叔敖我已經竭力想象了。
除了漁業,還有什么與水體有關總不能再加入什么畜牧業、林業吧
在戰國時期的魏國,西門豹也在興建大型的農田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
秦國,秦王政時期。
一位名叫鄭國的韓國人,在關中平原北部興建了鄭國渠。數以萬頃計的鹽堿地“斥鹵”,成為了畝產一鐘的良田。
在這一時期,秦王政亦是好奇地看著天幕。
西漢,漢武帝也是如此。
在他的時代,可謂大興農田水利建設。
譬如關中地區、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這些地方都發展起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
如果要說,農田與水體相關的地方。
他們這些人便紛紛想到了,這些能夠帶來巨大效用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
至于更多的關聯,暫時還想不到。
他們在各個不同的時空里望著天幕,只見那無垠的蒼穹之上忽然出現了一個陂塘。
陂塘的旁邊是稻田,應該是用來灌溉、種稻的。
與此同時,陂塘的里面,則是有幾尾游魚翕動,表面上更是浮現著一些漂亮的蓮花。
漢代,已經出現一種利用“陂塘”來灌溉種稻的方式,這種“陂塘”里還會養魚種蓮,在“陂塘”的堤上還可以種樹。
這便是一種綜合的土地利用方式。
水經注記載,東漢時期,習郁按照范蠡養魚法,從大陂引水,形成一個小魚池,“楸竹夾道,菱芡覆水”,也是同樣的方式。
孫叔敖滿意地點點頭,果然是養魚啊。
在田地旁邊建陂塘,在種植業里加入漁業,充分利用了水體,確實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這就是“立體農業”嗎
思及此,孫叔敖的頭頂,緩緩飄過六個句點。風中凌亂,好像沒有想象里的神奇
雖然還有種蓮、植樹,但是總感覺差了一點。
春秋末期,正在從事各種經商、順帶發展造紙術與印刷術的范蠡,則是緩緩打了一個問號。
哈東漢時期的人學我養魚
范蠡的視線一瞥,看見迢遙天際、巨大的光幕之上,緩緩有白色的半透明彈幕飄過。
許行厲害啊范蠡
范蠡“”扶額。
南宋陳旉的農書記載,高田鑿池蓄水種稻、堤上植桑系牛,亦是如此。
直到明清時期,這些經驗至于低洼地區,就形成了一種特色的堤塘生產方式。
地勢低洼的地區、水患嚴重,可能還會受到咸水的威脅,那要怎么辦呢
人們將這些低洼地,深挖成塘,以土覆蓋塘的四周,稱之為“基”。這樣一來,基與塘,就可以分別發展種植業、養魚業。
孫叔敖種植業、養魚業,但是堤上植桑系牛
這是真的要往畜牧業發展啊
許行見了,也是連連稱贊。
基與塘,這樣既解決了不良條件的限制,又擴大了生產的領域,實在是非常巧妙。
范蠡很不錯
在基上種植荔枝、柑橘、龍眼、香蕉等等,我們便稱其為“果基魚塘”。
再比如還有一種“桑基魚塘”,在基上種桑,塘里則養魚。桑葉可以用來養蠶,蠶糞可以再用來飼魚,這樣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生態體系。
只見天幕出現三行文字
高明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