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完古代農業良種選育與種子處理之后,碧空的光幕還未消散。
只見流云之間的畫面,先是淡化成空白,緊接著又出現了數個流光溢彩的大字。
無性繁育技術。
在我國的古代農業當中,人工無性繁育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比如桑樹、林木、園藝、花卉等等,諸多方面的生產都運用到了這種技術。這種技術,可以促進它們提早開花結實,同時也是一種培育良種的途徑。
各時空的人們都無比熟悉的天音響起,伴隨著無數桑樹、果樹、花卉生長的情景。
栩栩如生的真實影像,伴隨著快進的時間,將這些花草樹木的生長過程展現得淋漓盡致。
果樹開花、結實,只在剎那之間。
宛若神跡
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人們對于這種驚世絕倫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
他們大多不再震撼于天幕的表現力,而是震撼于更加深層次的東西技術
后世的技術,他們可以學會的技術
果木的繁育,分為種、栽、插這三種,對應著現代的實生苗繁殖、扦插與嫁接。本期視頻,主要講扦插、嫁接,這兩種無性繁育技術。
這一次,天幕的主講人依舊是
北魏,賈思勰同學。
只見浮云朵朵的蒼穹之上,由后世ai模擬出的賈思勰,徐徐顯露出一個半身。
大家現在看這種ai的臉,已經十分習慣。
完全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或是奇怪了,反而還因為對技術、知識的渴望
看著他們的形象,都十分順眼。
光幕之上,賈思勰的身邊,還浮著一個古色古香的方框,里面寫著他的代表作
齊民要術四個字。
我國古代扦插的起源非常早。早在詩經當中,就已經有“折柳樊圃”的記載。折柳樊圃,就是折斷柳枝,然后將這些柳枝,栽插在菜圃的四周作為樊籬。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原本還在好奇
何謂無性繁育技術這幾個字他們都認識,但是合在一起他們就不認識了。
直到天幕上的賈思勰,用著歷史u主宮商羽的聲音,說出詩經里的“折柳樊圃”。
他們大概有點覺察到了。
孔子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所謂的“扦插”,這大概是一種,由“折柳栽種”延伸出的,農業方面的栽種技術吧。
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也有記載“正月可以掩樹枝。”將樹枝埋進土里,等到明年生根之后用來栽植。這種方法,其實也就是用高枝壓條來獲取扦插的材料。
光幕之上,賈思勰變為半透明化狀態。
一段簡單的動畫出現,那是崔寔帶領著百姓,在正月時節,進行“掩樹枝”的畫面。
旁邊還有關于崔寔這個人的簡介。
簪花小楷上寫著崔寔,東漢后期政治家,官至尚書,著有四民月令。
包括每月的農業生產安排,如耕地、播種、催芽、分栽、耘鋤、收獲等等。
在“掩樹枝”的動畫過去后,碧空的光幕上又是忽的一閃,如同仙人以大法術將其抹去。
其后,便出現一段文字。
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的表述是扦插,把枝條或者根、葉等插入土中以繁殖苗木。
戰國時期,農家的許行聽見這里。
他意識到這一期的無性繁育技術,其實并不是一個重新展開的農業話題。
而是,銜接著之前的良種選育、種子處理。
所謂扦插,它使用的枝條、根葉,難道不也是林木的“種子”的一種嗎
春秋時期,范蠡收了攤,席地而坐。
他也很快發現這一點。
枝條、根葉,正是繁殖苗木的所在。
扦插的使用范圍十分廣泛。那些比較晚才能結出果實的果樹,比如說李樹,一般就用扦插,也就是齊民要術里“栽”的手法。
伴隨著光幕上“賈思勰”的敘述,天際之間出現一棵碩大無朋的李樹,蔚為大觀。
它枝葉繁茂、碩果累累,橫亙于云彩之間。
在巨大李樹的旁邊,還寫有四句詩,依然是用小小的豎體字體,陪襯在巨樹的旁邊。
曾見繁英出縹墻,更將朱實奉華堂。蹊桃得地偏相映,莫損清陰欲代僵。
宋宋祁
緊接著,只見一只手從斜刺里伸出來,漫不經心地,折斷了這棵巨大神樹的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