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火車從遠處行駛而來,又冒著灰白色的煙氣離開,逐漸消失在一片白霧之中。
蒸汽噴播而出的聲音也徐徐遠去。
待蒸汽火車消失過后,蒼穹上再度出現那一艘巨大的鋼鐵樓船,樓船底下海浪翻涌。
這一龐然大物,在光幕之中從左至右,破開水面而來,緩緩從空際之間行駛而過。
身如鐵,堅不可摧。
樓船前端的兩根高高的長柱,依然如同煙囪一般,烏拉拉地往外冒著深灰色的氣。
天音不疾不徐,回蕩在天地之間。
18世紀初,有人提出一種設想,可以使用蒸汽機,作為船舶推進的動力。
18世紀后期,瓦特取得了蒸汽機的專利,蒸汽機進入實用階段。直到這時候,用蒸汽機推進船只的試驗,才拉開了序幕。
墨子好耶蒸汽機推進船只
墨子已經不止一次,看見天幕這艘如同“渾身皆為鋼鐵打造”的巨船了。
他非常好奇,這船的材質
到底,是不是鋼鐵
魯班與墨子同時看著天幕,他們倆都有許多木工的經驗,對船只的了解也頗多。
古人觀落葉因以為舟、見木浮而知為舟。
先祖們從落葉與樹干在水中漂浮的現象,得到了啟發,由此造出了木船。
起初的造船方法,是剖開圓木,掏挖成凹形,這便是至為古老的船獨木舟。
孔子攜諸弟子一同觀看天幕。
昔日伏羲氏刳木為舟、剡本為楫,上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制造獨木舟。
當時造船術的發明,使得人們漁撈活動的范圍擴大,這是祖先征服了水
從獨木舟開始
誰能想到,后世的船竟能發展成那樣船身那么大還不需要楫,以蒸汽機為動力
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學會了利用舟船,來實現水上交通運輸。人類開始使用風帆,大約是在五千年前。船只,憑借著大自然的風能而前進。
17世紀,帆船進入鼎盛時期,廣泛應用于各領域。不過,帆船在沒有風的時候寸步難行,暴風雨的時候,又容易出現船毀人亡的情況。
因此,人們也一直期望著,能夠有一種力量可以來代替風帆、人力。
春秋末期,魯班來了興趣。
魯班曾經看見魚兒在水中揮尾前進,于是削木為櫓,用來推動船只的前進。
用櫓來推進船只,進化為蒸汽機推動船只。
魯班可以有
某一時空里,墨子也在魯班的旁邊,兩人一起看天幕,學習后世的工業革命。
墨子弱弱提醒“我們還沒有蒸汽機。”
魯班拍拍墨子的肩膀,安慰道“沒關系,我們現在連珍妮紡紗機都沒有。”
墨子扎心了
墨子看了眼魯班,欲言又止,最終決定還是先仔細地,把天幕的視頻看完再說。
他看魯班的神情,猜測魯班估計是從天幕聯想到了曾經發明過的“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