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年間,北塘炮臺共有南北兩座,都是明朝建造。程婉蘊記憶中的北塘炮臺實際上沿海岸線由北到南一共有五座,另外三座康熙年間還沒建起來,是清末才加建的。
這地方是天津最早的一個炮臺,后世更為聞名的大沽口炮臺如今還未建起。因此北塘孤獨地扼守著津門海防要塞,已有百年。大清入關后,天下太平,康熙朝國力強盛,零星海寇并不足以為慮,北塘炮臺作為一個“內河海口”,位置處在渤海灣的懷抱里,水師提督便更看重登州和山海關炮臺,這倆地兒一個靠近李朝鮮,一個延伸在渤海灣口,都是被鄰國重點打秋風的地方,因此北塘這年久失修的炮臺也就只派了一個百戶、一個把總領兵看守。
而且由于北塘地勢較高,明代建造時將炮臺建得臺高五丈,登臺眺望時煙波無際,蘆葦叢生,風光秀美,康熙兩次南巡路過時都將這地兒當做了一個登臨覽勝的游玩之地。
所以胤仍聽說是北塘竟然蒙受海寇侵襲還是很驚訝的。
第七回的夢太短,也就看了眼折子的功夫,他不由在想,那些海寇是怎么躲過登州炮臺直撲北塘的,登州那兒可是有一個千總統兵防守。
而且就算那海寇來得人多勢大,設計繞過了登州撲向北塘,那北塘炮臺上也有百戶和上百兵丁,雙壘持鑰,在明代都能死死抗住倭寇侵襲禍亂,怎的到了大清就剩那顧敏叡一家死戰其他人去了哪兒為何水師提督沒有派援軍
胤極實在沒能想明白,這一切疑慮或許都得在到達北塘后才能解開。程婉蘊卻是知道其中的貓膩的。
這里得先區分下海寇與倭寇的區別,海寇大多是破產窮人在海上以劫掠為生,也就是俗稱的海盜,所以哪兒的人都有,有周邊小國,也有咱們自己活不下去的人。而倭寇就是倭寇,就來自那一串小島組成的國家。到了大清,相比之下,倭寇已很不成氣候了,不像前明倭寇禍亂尤烈明朝后期的倭寇很多是破產的沿海明人組成的海盜,為了活命才偽裝倭寇在海上劫掠或與倭寇勾結,主要代表便有王直、徐海等。
大清入關后,不提順治,康熙登基后便采取休養生息與緩和矛盾的政策,而且大清初期是有點氣運在身上的,首先小冰河期過了,氣候轉暖,天災頻率明顯下降,其次紅薯、土豆等高產物逐漸被人們大面積種植與食用。
我們國家的老百姓根植在土地上,是最能忍耐且安定的一類人,只要有一口吃的都不會鋌而走
險,康熙朝人口迅速增長,相對“過得去”的生活便隔絕了沿海百姓偽裝倭寇參與劫掠的行為。
另外,大清以前是沒有水師的,大清入關后第一支水師就是康熙為了平定鄭氏在苔灣的統治練的,康熙一方面對前明留下的龐大水師遺產照單全收,一方面在前明水師里摻入八旗人員,從其身上漸漸脫胎組建自己的八旗水師營,進而讓施瑯練出了一支在當時十分強大的水師艦隊,這也歪打正著,能對著真正的倭寇碾壓式毆打,如太子妃娘家就是打倭寇的好手啊那么多年下來基本沒吃過敗仗的。
當然這也跟倭國那頭進入德川幕府時期,國內政局動蕩、戰亂紛紛有關,并且他們也開始學明朝實行嚴格的海禁,“片帆不得下海”。清朝入關兩百多年海禁關關開開反反復復,但總會留幾個通商口岸,倭國那頭卻接連下了六次鎖國令,一口氣鎖了兩百多年,直到丑丑國的堅船利炮把他們轟開。
因此康熙朝中前期還有些倭寇,再往后就絕跡了。
這也導致了什么呢隨著國泰民安、大一統的形成,又沒有練手的小弟騷擾,未能居安思危,大清的海防武備迅速松弛了下來,并且極度自信。
北塘炮臺說是有百戶領兵守著,上頭能留幾個人還真說不準。
程婉蘊在心底默默嘆息。康熙朝還好,八旗水師建制初具規模雍正朝正式成型,且武德還算充沛,再往后幾代就衰敗得沒眼看了。
程婉蘊與太子爺來到北塘時正好暮色四合,漫天的火燒云映得天水皆紅,炮臺南北對峙,遠遠便能望見一個個森然的炮口,以及炮臺外墻上累累的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