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把人攙起來問了才知道這都是添銀背地里替她結的善緣,讓她一時心里很復雜。
說實在的,她給添銀的不過是個安靜的容身之所,她也知道添銀偷偷在庫房里寫字、讀書,但她都假裝不知道。
為了防止明朝的宦官之禍,清朝是不許太監明目張膽讀書學字的,所以她只能借口說有些筆墨紙張都舊了、黃了,她不要了,讓添銀幫她丟了,那些東西自然沒有丟,被添銀藏在庫房里,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這樣也好,程婉蘊喜歡院子里的人都各得其所。添金要掙銀子,她每回賞他都給銀子,添銀對這個不在意,她便用別的賞。
因添銀多年來堅持不懈做好事的緣故,程婉蘊在后宮里的名聲越發地好了,后來太子妃也感受到了這點余韻她在內務府推行些新策,本以為會遇到很大的阻力,沒想到很多人都念著毓慶宮的好,這讓太子妃也分外感念。
程側福晉看似無為,實際上無意間幫了太子爺許多,只是她是遵循本能做事,并非汲汲以求之人,這點更難得。
太子妃因這事兒對程婉蘊大為改觀,后來還將這個仁義之舉告訴了康熙,笑著道“兒媳想著,這也算一件大好事,皇瑪嬤與宮里娘娘們又都是念佛的,將這善舉發揚光大也是積福的功德一件,不如就讓咱們女人家設個救濟銀子,拉上皇瑪嬤牽頭,娘娘們都參與進來,每年捐出一筆銀子,發放給那些需要幫扶救助的宮女太監,您覺著呢
不用內庫出錢,后宮女人們又有了新鮮事做,還能落個好名聲,宮里的奴才也會感激皇恩,康熙自然沒有不同意的,夸完太子妃,又點頭道“這程氏果然不錯。”
后宮里的女人,沒有做了好事不讓人知道的,就是給宮里的太監宮女多做了一身衣服,第二日都能傳得哪哪都是,但程氏讓身邊太監接濟貧苦那么多年,直到太子妃接管后宮才讓康熙知道,一不博名,二不為利,的確是一腔子的好心腸。而且康熙看著太子妃清澈英氣的眉眼,欣慰地點點頭道你也是好的,去忙吧。
太子妃恭謹地退下了。
康熙望著太子妃如長戟般挺直的背脊,他當然知道太子妃在福州曾經替她阿瑪守過城池,甚至習過武,放在那些迂腐的漢人士大夫眼里,拋頭露面的女子怎堪為婦但康熙相信自己的判斷,他一向敬佩太皇太后,大清入關不過幾十年,康熙雖然看重規矩,但卻不會將女人看扁。
葛爾丹的闕氏阿奴,還領兵上陣殺敵呢太子妃替父守城,忠孝兩全,何錯之有
若太子妃與旁的女子一般,眼睛只盯著男人和內院那些雞毛蒜皮的事,康熙也不會選擇她了。其他皇子福晉可以大同小異,但太子妃本就得非同一般的女子才擔得
就好像赫舍里康熙心里升起淡淡的懷念,當初他登基后岌岌可危,鰲拜如此猖狂、三藩烽煙又起,赫舍里日日夜夜陪著他、為他出謀劃策,說服稱病不出、置身事外的索尼出山,在朝堂幫著彈壓鰲拜,讓康熙能有喘息之力組建善撲營,她也是如此堅強、充滿力量。
如今,太子妃和他說起這件事,一點也沒有往自己身上攬功勞,反而如實把來龍去脈解釋清楚,程氏已鋒芒畢露,她沒有嫉妒,也沒有打壓她,反而還替她揚名。
這救濟銀子的事若能長久做下去,人人都會知道是程氏,人人都會念著程氏有多好。
可太子妃卻一點也沒抹殺她的功勞,她有這樣的胸襟氣魄康熙也不免更滿意,更加認同當初那個力排眾議把太子妃定下來的自己。
這才是他需要的國母
太子妃不需要多么高貴的出身,也不需要父兄在朝堂替她保駕,她自己立得住、站得穩,這樣的才是好的太子妃
否則,就不是在挑太子妃,而是挑外戚了,要是太子登基后也被權臣壓得死死的怎么辦康熙不想太子以后重蹈他的覆轍,干脆一開始就掐死了這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