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紙業已經頗為發達,甚至還有風雅之士會自己在各種各樣與市面上不同的紙,再以自己的名號為其命名,傳為雅事。
仙畫中的造紙術在他們看來挺簡單的。
但李世民并未因此就忽視仙畫之中所傳遞出來的信息。
這制作仙畫的是后世之人,思其語氣,她應該也不知這東西居然會被他們這些祖輩先人看到。
那到底是誰把仙畫掛在天上的呢
李二覺得,這必是上天的旨意。
是示警,還是預言
或許,他能在后續的仙畫中找尋出上天的真正意圖。
發明了紙之后,知識變得更易理解。一大例子是,從商周時期一直到我們現代,文字的表述和文章的長度其實一直在變化。商周時期的甲骨文,言簡意賅,需要用兩三千字表達的東西,他們可能幾十個字就完事。是因為先人的概括和理解能力比我們更優秀嗎那肯定不是,還是因為載體的容納程度有限,刻不下。而起源于漢代,盛于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喜歡堆砌辭藻,走的完全是兩種不同的路子。更別提到了現代,我們有動輒幾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和科學著作。幾百萬字,刻在龜甲上或者是竹簡上,工匠都得累死。
所以說,有了紙,才有了后期文學和思想的井噴式發展。
天上的畫面從甲骨文,再到兩三行短句的詩,再到成一小段的論語,然后是長篇的駢文。
速度加快。
再到現代人熟知的白話小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和紅樓夢。
速度再加快。
一頁頁的書翻過,只見密密麻麻的字排列在一起,
歷史的演變長達上千年,但在視頻里卻被濃縮成為了幾秒鐘,更給人直觀的感受。
“百萬字”劉徹驚訝得轉身問站在一側的司馬相如“我記得司馬卿家的子虛賦和上林賦亦不過千字。”
他很喜歡司馬相如寫的賦,當時讀子虛賦的時候,手不釋卷,挑燈夜讀。子虛賦寫的是梁孝王打獵的情景,后來司馬相如又為他寫了上林賦,規模比前作更為宏大,篇幅也更長,用豐富的辭匯描寫了上林苑中的風景與天子打獵時的場面,又在其中委婉地勸諫了自己不要過于奢侈,不要沉迷于田獵之事。
上林賦一出來,劉徹就將司馬相如封為了郎官。
他記得自己看的時候,覺得篇幅極長,辭藻昳麗。但此刻想一想,這兩篇加起來也不過是幾千字而已。
百萬字的篇幅到底寫了些什么
司馬相如苦笑“微臣所有的賦加起來,亦僅萬余字而已。”
他的眼中流露出向往,百萬字的作品,他也很想要看看啊
劉徹想到百萬字的內容如果刻成竹簡,那堆起來可不是真的有山這么高工匠真的得累死。他越想越覺得有趣,也越覺得這后世之人性子促狹開明。
衣食無憂的環境才能養成如此的性格,不知她所生活的后世,具體是什么模樣。若說她是貴族,言語之中卻并無任何他所熟悉的居于上位的優越感,而若是平民,以女子之身,各種知識與典故拈手就來
仙畫中又開始出現了新的場景。
一群人圍在高大的城墻邊,對著張貼在墻上的告示指指點點,而高臺之上,有穿著官服的人,指著告示為其宣讀著什么。
而且紙的出現還可以讓政令變得更通達,文字的表述變長,理解起來也就更清晰。皇帝在宮中下達的詔令也不用太擔心會被下面的人曲解。像是唐宋時期,官府所下的詔令都會用極大的紙張寫好然后張貼在城門或者是衙門前,進城之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目了然。根本不用去猜什么意思,上面就寫得清清楚楚。
李斯激動的對嬴政道“陛下此法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