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雙手背于其后,臉色淡然,實則心中也很振奮。
他當然看到了仙畫中的場景。
結合講說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他們在做什么。
這么大的紙張
這個場景正中了嬴政目前的痛點秦朝統一六國之后,他致力于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規范全天下的語言。
但現實的阻力是極大的。
之前六國各有法度,民眾也習慣了這樣的法度。而且每個國家的口音都不盡相同,甚至一個國家內部還分有好幾種不同的口音,每一鄉皆不同他派下去的吏目完全不夠用,也很難順利的開展工作,于是只能從當地又征召熟悉事務之人,這些人也被稱為新地吏。
對政令的解釋權就掌握在了這些吏目手中。
如其盡職盡責,那自然好極。但若這些吏目沆瀣一氣,那就會造成政令的不通,甚至是曲解
如果習得仙畫中的方法,將政令和解釋寫在大紙之上然后張貼于城門以及官衙邊,再由專人負責向民眾講解
就算沒有紙,也可以先用竹簡或木板
此法的確可學
嬴政沉聲下令“著尚方令,于宮中設立造紙坊,專研造紙之術孤要盡快見到紙張的出現”
趙高領命“遵旨”
他在心中也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看來這造紙坊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是香餑餑,他是不是要安插幾個自己的人進去呢
更關鍵的是,有紙才能有之后的印刷術,從而讓知識的傳播發生了革命性甚至是顛覆性的進步。
我們拿論語來舉例子,論語總共有20篇,如果用竹簡來書寫,大概需要兩千片竹簡才能夠寫完。但如果換成紙訂的書,也就那么薄薄的一冊,便于攜帶也便于關鍵是還更便宜。一個平民的家里是不會有錢也不會有空間來收藏一套竹簡的論語的,但肯定會有空間收藏一本紙訂的論語。設想,在始皇嬴政的大秦時代,一位秦人從都城咸陽來到東海之濱,他的車駕就這么大,讓他帶上一套竹簡做的論語,那可能是為難了他。但若是這樣一本薄薄的論語,卻沒什么困難。這就讓知識的傳播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再加上它的制作成本更低,價格也就更低,從而也讓知識從廟堂之上來到了平凡百姓的家里。
可以說,紙和印刷術的出現,打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更多讀書人的出現,才有了后續的科舉制,才保證這些封建王朝們對于人才選拔的可行性。
漢朝。
大儒董仲舒心中激蕩不已
圣人所書論語
看來在后世,儒家依然存在,圣人之言依然存在。
劉徹卻以自己身為帝王的敏感注意到了一個詞科舉。
聽意思,像是一種舉薦人才的制度。而且仙畫對其頗為推崇。
他滿心期待仙畫多講一點,自己好抄作業,沒想到對方卻只是提了這么一句就沒下文了。
劉徹有點抓狂但是又很無力你倒是告訴朕,科舉究竟為何呀
他問身邊的心腹大臣。
他身邊的主父偃猜測“結合仙畫之前所說,平民中的讀書人越來越多,這科舉制應該就是針對他們而設。”
他這番話換來了在座權貴們的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