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將這個名詞咂摸了一番后,卻明白過來,這些所謂的殖民地或許稱不上是國土。所以,他們才能如仙畫所說大肆掠奪那里的資源和財富。
甚至,這個詞本身就帶著高人一等的蔑視與傲慢。
魏征眉頭深鎖“即使船堅炮利,但如此小國,且距離這么遠,他們是怎么能掌控治理好這些地區的”
魏征向來反對李世民對外擴張。
他是儒家。
但卻也不能因此說他迂腐。
畢竟,擴張容易,但山高路遠,治理卻很難,可能投入大量的成本最后卻得不到什么回報。他一向認為,要以本國的百姓為重,以民生為重。
李世民頗有深意的說“魏愛卿,殖民地,殖民為何意”
殖為繁殖、孳生之意,將民綴在其后,竟有些不寒而栗。
不愧是天資聰穎的李二鳳,只憑借一個名詞就能將這些歐洲霸主們對外擴張的血腥殘酷政策本質理解清楚了。
魏征啞然。
他作為儒家,覺得這樣的行為似乎并符合圣賢所宣揚的仁義,但作為政治家,他在內心深處卻不得不贊同,或許這樣才是最省事的做法。
但,其他的儒生卻不會有他這樣長遠的政治眼光。
國子監中,有儒生就極為不滿“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只知逐利而不知教化,非君子所為”1
“不錯。若我朝艦隊也能到達這些地區,一定要推行圣賢之言,以德治國才是為君之道。”
眾人還在討論不休的時候,仙畫卻主動提起了當時的鄭和下西洋。
路小柒的聲音又變得沉重起來,甚至還帶著點惆悵。
而那個時候,我們卻關閉了海上通道,實行了海禁,閉關鎖國,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虛妄美夢之中。
r
地圖再度出現,將鄭和七下西洋的路線標注了出來。
可以看到,當時的鄭和船隊,從遠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爾木茲海峽,沿途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和的船隊武力值非常高,在當時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的。
有記載,他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打了三場戰役,第一場是在如今的蘇門答臘島和大海盜陳祖義對戰,第二場是在錫蘭國,也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和錫蘭打了一仗,第三場又是在蘇門答臘,和謀反的蘇門答臘王子打了一仗,每一仗都是大勝。明朝水兵的軍力對于這些土著小國家來說,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仙畫很貼心的把這三場戰役的地點標注了出來。
離大明本土已經非常非常的遙遠。
但即便如此,明朝也沒有像歐洲國家那樣,建立殖民地,搶奪資源。因為,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只是為了揚大明國威,連貿易都是順帶而為之的。對,這次出使的確是讓這些國家知道了世界上有個大明,很多國家也來大明朝拜,政治意義的確是達到了。但你花費了重金,建造了這么多這么大的船隊,成本巨大,平均出航每次耗費六百萬兩白銀,去了整整七次導致國庫空虛,只能加重民間稅賦,白銀大量外流,甚至一度出現“錢荒”。這一切,就是為了下西洋去揚這么一個名
別人下西洋是為了開疆擴土,獲得財富。你倒好,撒錢去了,冤大頭吧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