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冕服的帝王在祭壇前率領著眾臣下跪。
滿面惶恐之色,高聲向上天請罪。
“朕德不類,不能上全三光之明,下遂群生之和,變異頻仍四方多警而朕不悟,郡黎有苦而朕不知愛避正殿,減常膳,以示側身修行之意。”5
這是罪己詔因為我的德行不夠,很多方面都沒有做好,所以才導致了天災,我會反省自己,修身養性,并且以后減少自身用度,絕不奢靡云云。
漢武帝輕哼一聲。
他已經知道后世之人是多么的大逆不道了,聽到這樣的言語雖然也有些郁氣在心,但也知道自己生氣也沒用。
算了算了,當沒聽到吧。
世人讀書少,現在最緊要的就是立刻找人將仙畫的解釋權握在自己的手里。
董仲舒在自家院落里點點頭,對仙畫闡述的儒家思想表示認同。
“是極”
這女子不亂開玩笑的時候,倒是一位博學之人。
而仙畫中關于罪己詔的場景,也讓他心中一動。他最近的確是在思索天人感應,但這一觀點不能僅僅是站在君王這一面,也要站在百姓這一面。如何在這觀念之下起到限制皇權,讓君王時刻謹記不能妄為
“原來如此”
看來,幾年后的自己,的確是找到了方向。
總的來說,士農工商在秦漢,雖然也有說劃分,等級差異也開始顯現出來,但還沒有后面那么的嚴苛和不平等。
后來,科舉制度產生了,已經成為了顯學的儒家規定科舉只考圣賢書,讀圣賢書和學儒與當官怪戀的聯系起來,這四個階級的差距就越來越大緊密的聯系起來,這四個階級的左距就越來越大。
古代資源有限,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想越來越多的人涌入,人多了自己分到的就少了嘛,于是士就開始打壓其他兩個階層。農他們不敢打壓,農業是立國之本,畢竟大家都是要吃飯的,得有人種地。所以農雖然日子過得苦一些,但地位
還行。
工和商就屬于被極力打壓的對象。
身穿綾羅的士人騎馬從道路上奔馳。
高高在上。
旁邊田間耕作的人紛紛停下手中動作,投去羨慕的眼神。
儒家的再一次變化是在宋朝,然后到了明朝達到了頂峰,也開始了酸腐文人們的狂歡。
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強化了三綱五常,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則是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尤其是三綱,將社會等級劃分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將其捧為了真理,不允許不允許世人質疑比如父母犯了錯,不能質疑,只能意思意思的溫言規勸;君主要你死,即使是錯誤的,那你也得馬上去死;丈夫即使是個大渣男大混蛋,你作為妻子也得乖乖的聽話。
路小染的聲音變得冰冷。
但誰都能聽得出來,這種冰冷中蘊含著深深的憤怒,就像是一座即將要爆發的火山。
朱熹的思想,將所有人都禁錮在了一個籠子里,如果你是個男人,那你要服從君主,服從父母,如果是你是個女人,哇,那就更不得了,簡直位于社會食物鏈的最底層,父母、主人、丈夫、甚至是你的兒子,地位都在你之上。
要聽話要服從
對此,我只能說一句,呸有多遠就給老子滾多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