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賈思勰在窩棚中長嘆。
這后世女子說中了他的,或者說全天下農學者的尷尬境地。
農者不學,學者不農,的確如此。
他身為太守,卻經常往田里跑,往鄉下跑,已經遭人詬病很久了,認為他不務正業,不顧士人顏面。甚至還有人在皇帝面前彈劾他。
賈思勰早已有辭官之意。
可悲又可嘆
可見當時社會的風氣。
這就導致了農學家的聲音幾乎完全在朝堂消失
贏政皺眉。
在他原本的想法里,農桑一事雖然重要,但底民們在秦律的管教之下自然會做好。
但看了這幾期仙畫之后,他的想法也跟著有所改變了。
這后世的農學家們,似乎只研耕地增產經驗,不會如農家一般嚷君民同耕收獲均分,大秦的朝堂的確是
有必要引入一些這樣的人。
他又想起后世的漢武帝劉徹。
他有膽子重用商人之子和馬夫,也敢啟用像是趙過這樣籍籍無名的人。
朕身為后世口中的千古一帝,難道這樣的膽量都沒有
一旦想通了此節,將人才的標準放寬到了數量眾多的庶民之中,贏政只覺得天下英才似乎盡在自己手中了。
他決定把招賢令作為明日朝堂的議題。
李世民則直接對群臣們道“朕打算在民間尋訪有農學經驗的人,眾卿家覺得如何”
每次他這樣問的時候,其實心里已有打算。
魏征最清楚不過。
不過,這個想法的確是好的,所以他并沒有出聲反對。
魏征心中想得更深層次,他想,或許等仙畫全部講完,可以直接從朝廷科舉開始做一些革新。
這才是根本
他隱有頭緒,但并沒有系統性的想清楚到底要怎么變,怎么革,所以暫時也沒提出來。
他知道,若是自己的折子呈上去,很可能會引起軒然大波
明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考了六次科舉都沒有考上,成為大家口中的笑柄,時不時就恥笑他一番。十幾年沒考上,宋應星后來也不想再做官了,決定回家,為自己曾經見到過的農民、匠人和小工商業者寫一本書。
他在序言里面寫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這本書就是天工開物
“放榜了放榜了”
隨著一聲鑼響,京城張貼皇榜的地方被前來趕考的書生和他們的書童們圍了個水泄不通。
大家都想第一時間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