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井田制下,在村社耕作的人被稱為野人,只有在城中和貴族食邑中生活的人才夠格被稱為“國人”,可沒有后世想象的那么美好。
況且,世人皆有私心。
私心尤其重的李斯覺得井田制能撐到那么久才消亡這才是奇跡
但井田制到了后期很快就實行不下去了。
為什么呢
因為那時候的勞動效率實在是太低了,大家每天忙完自己家里的一百畝地就已經要死要活了,誰還去忙公田呢
清晨公雞打鳴的時候,農人就出門了。
一直到晚上星辰掛在了夜空,這才踩著月色回到了家門。
一身疲憊。
你不去,那我也不去。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去了。這就是人性啊。再加上鐵制農具的出現,雖然提高了干活的效率,但所有人干完后剩下的時間都忙著去開荒,開荒得來的地不用交稅嘛,就導致更沒人去
種公田了。
公田沒人種,收不上稅,井田制到了周朝后期,已經形同虛設。這也有點像是當時公社的樣子。
上好的土地,長出來的農作物卻稀稀拉拉,人也沒見幾個。
而在自己的私田里,農作物的長勢明顯要更好,一看就是花了心思在種的,勞力也都集中在這里。
贏政點點頭,這的確是井田制實行不下去的一大原因。
而且當時是諸侯國,各國的國君為了解決自己國度里的稅收,根本不理會周朝的政令。
他看向扶蘇,忽然道“說一說后周時期,諸侯們的土地政令都有哪些”
這是打算要考考他了。
扶蘇宛如在課堂上忽然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一下子頗有些慌亂。
好在他算是學霸,瞬間就鎮定了下來。
管仲在齊國實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令,根據土地的肥沃貧瘠程度來征收不同的稅。還有魯宣公推行“初稅畝”,不管是公田還是私田,一律按照耕田畝數來征稅”
扶蘇侃侃而談,看來這些內容是了熟于心的。
贏政在心中頷首,雖然沒開口夸他,但臉上表情明顯和緩了不少。
公有制搞不下去了,那就全力搞私有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紛紛允許土地私有,這里面商鞍在秦國變法,做得最徹底,甚至允許土地買賣。后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在這條律法的基礎上又實行了黔首自實田制度。
大概內容是你們家里有多少畝地,自己報上來,我會讓秦吏去核實,核實無誤的話以后征稅就按照這個數目來了。
土色的城郭之外,秦吏敲著鑼讓百姓聚集起來。
向他們宣講朝廷頒發下來的最新的土地政策。
秦朝尚黑,大部分的農人都用黑色的布巾包著頭,這也是“黔首”一詞的來源。
他們聽到新政之后,有的面帶愁容。
但大部分人,聽到自家能夠擁有土地之后,臉上都露出了歡喜的神色。
黔首自實田可以說開辟了全國性土地私有制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給自己家種地,那自然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就
像是我們當打工人,每九晚五當然最爽,但自己當了老板之后每天996也覺得不累。
人性如此。
之后幾千年的封建王朝里,大家對這一點也有共識,所以基本上都延續了自秦朝以來的土地私有制,而歷史上有名的政治革新也都是圍繞著土地的分配來展開的。
歷史中的各帝王對這一節都看得很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