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這樣的情況,只能稍微種稀疏一點,讓它光照更足,或許能長得更粗壯一些。
但種稀疏了,糧食產量就肯定不多。
總之,倒伏了,減產。
種稀疏,也減產。
簡直就是繞不開的噩夢
也不知道后世的這些科學家農民們雖不懂其意,但很快就接受了這個新名詞能想出什么辦法來治理倒伏
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學的辦法
他們內心充滿了期待。
五十年代的時候,他終于研究出來了
1959年,黃老研究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矮桿的雜交水稻品種,“廣場矮”這個品種大概只有90厘米左右,而傳統的高桿水稻大概在一米一、一米二,一下子就矮了二十多公分。而且廣場矮的產量還很穩定。這個品種比幾年之后,設置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搞出來的tr8號還要更早所以有人評價說,廣場矮的出現是中國育種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鏡頭轉向玻璃柜里的水稻標本。
它看上去的確是不高,但是稻穗很飽滿。
展館很貼心,還特意找來了高桿的水稻來做對比,高矮的區別十分清晰。而且矮桿的水稻看上去還要更加粗壯一點。
農民們席地而坐,一雙雙眼睛看向天幕,在夜色的勾勒下像是一座座沉默的雕像。
千百年來都是如此。
人群中有人喃喃自語“原來是要更矮一點。”
“但是,怎么才能讓它們變矮”
水稻天生就長這么高,難道還能壓著它不讓它長高嗎
農人們茫然四顧。
不一會兒,有抽泣聲在人群中響起。
他們覺得這簡直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老天爺為什么要這么殘忍呢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卻又讓這希望遠在天邊,遙不可及
大臣們面面相覷這他們也不知道啊陛下你問錯人了吧
劉徹反應過來自己的確問錯人了,算了,等那起過到了長安之后,他再問一下。說不定他能想出辦法呢
而此時,趙過也正在驛站之中的空地上,百思不得其解
“怎么才能讓水稻變矮”
從它開始,中國的育種史尤其是水稻育種史開始走在了世界前列
根據資料,六十年代的時候,矮桿的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達到了兩千四百多萬畝,每一畝的產量增加了50公斤1
大家別想著說現在動輒都是幾百斤上千斤的畝產,好像50公斤不放在眼里。算一下就知道這個數字有多牛了。2400萬畝稻田,一年就可以增產12億斤,可以多養活差不多350萬人尤其是,當時六十年代,正好是,這個數字就顯得尤為珍貴2
曾經有過統計,從矮桿水稻被研發出來之后的幾十年里,32年來累計栽培面積為448億公頃,增產稻谷3360億公斤黃老也被國際水稻同行譽為“水稻生態育種先驅”。3
實至名歸
烈日下,農民脖子上掛著白色的毛巾正在干活。
他腳下的水稻長得雖然不高,但是十分茁壯,已經有一大半都掛上了穗,只等著這些稻穗飽滿起來,就可以迎來大豐收。
他看了看遠方的天色,臉上帶著優愁。根據他的經驗,別看現在似乎天氣晴朗,但很快臺風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