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人,在大唐是要被百姓們立生祠的”李世民道。
貞觀群臣紛紛頷首。
不僅要立生祠,朝廷還要尊其為圣賢。
少年霍去病抱著自己的銀槍站在庭院中,脫口而出大丈夫應如是
他原本以為,身為男兒只有策馬揚鞭,守衛家國才是大丈夫所為,但現在同樣心潮澎湃,胸中燃起萬丈豪情。
他舞起銀槍,帶出一片銀白的光芒,將自己心中的激動發泄出來。
見過了如此大丈夫,他更不能落后,同樣要在自己的領域里立下不世之功勛,才不枉來這人間一遭。
路小染直接總結
如果我要將袁老獲得的國際勛章全都放出來的話,今天這期視頻咱們就別想要結束了,太多太多了
u主還喜歡直接擺數據
73年之前,水稻的畝產大概是500600斤左右,但73年之后,袁老的理論提出并公開,江西協作組的顏龍安院士率先在野敗的基礎上研發出了珍汕97,還有袁老的“南優二號”,以及謝華安院士同樣基于野敗研發出來的汕優63等優秀雜交品種相繼被推廣,水稻的畝產一躍增加了20。后來更多的高產雜交水稻出現,在90年代超級稻計劃被推出前,我們國家的水稻畝產已經達到了800斤左右。
而超級稻計劃之后,在袁老的帶領下,我們在2000年實現了單產700公斤的育種目
標,04年單產800公斤,11年單產900公斤,14年單產1000公斤簡直像是坐了火箭一樣,蹭蹭的往上竄。到了2020年,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的平均畝產突破了1500公斤5
路小染做了一個圖表。
從水稻開始成為最重要主糧的宋朝開始,一直到2020年,選取了每個朝代的關鍵節點,顯示了這些時間點上的水稻產量。
一開始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穩步向前,到了清末和民國甚至有所回落,解放后再度上升。
然后,到了70年代后,圖標上的柱形開始急速的上升。
一騎絕塵
配上bg,簡直讓人熱血沸騰。
“每畝一干五百公斤”
全天下的農人已經驚到失語,甚至有人開始下跪膜拜。
這是神跡
趙匡胤把筷子往桌上一扔,起身就走。
“回宮”
他等不及了,他要召集全大宋最會種地的農人,培育出屬于大宋的良種,為大宋百姓的餐桌多添上一碗白米飯。
這是所有研究雜交水稻的專家們和科研人員們的勝利,也是他們共同的榮耀向他們致敬
我們可以將這些數據直接甩到漂亮國布朗的臉上,誰來養活中國中國從來不需要靠別人養活,我們自己就能養活自己
不僅能養活中國,我們還有余力養活世界上其他貧窮的國家。袁老和很多農學院士們就經常出國指導工作,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被種植了我們的雜交水稻。
而袁老并沒有滿足于自己的成績,后期他還帶領著自己的團隊還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關,那就是耐鹽堿的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