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天底下的農人,有誰在看了這期之后絲毫沒有興奮,有的只是麻木。
那就是生活在鹽堿地上的農人。
高產水稻,和他們有什么關系呢,他們這里連水都沒有,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白土。之前看到白土被陳設在社稷壇的時候,他們的心里就是說不出的滋味。
這白土,誰種誰知道。
就算是后世那些啥高產雜交水稻,種在他們這里,都能一千斤給你變成一百斤。
更何況他們現在還沒有這樣的稻種,他們的收成
算了,不說也罷
鹽堿地上的農人,沉默、隱忍、麻木。
直到他們聽到了這句“耐鹽堿的水稻”
居然還能有可以種在鹽堿地上的水稻
他們被疲憊填充的眼眸之中第一次出現一點光亮。
仙畫中出現了大片的荒蕪的田野,上面別說莊稼,就連野草都是長得稀稀拉拉的。
暴雨落下,又立刻轉睛,土地的表面開始凝結出一層白色的粉末結晶,有點像是不那么純粹干凈的鹽花。
一陣風吹過,將這些白色的沙士卷起到半空。
畫面中的土地就是鹽堿地。它被稱為“土地的絕癥”,因為鹽堿地根本就種不了什么莊稼,即使種了收成也會不好。可能很多人一聽到這個詞就覺得鹽堿地應該只會集中在沿海鹽分高的地區,其實不是的。我國的鹽堿地分布范圍非常廣,而且很大一部分在內陸地區。從黃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肅、寧夏一直到皖北蘇北、華南華南沿海地區,遍布十七個省份占地面積高達15億畝。當然了,這里面有荒地也有耕地,耕地占據了整體耕地面積的6,但包括有耕種潛力的荒地的話就占到了10整整15億畝1
西北的荒漠,一望無際,但也荒涼至極。
這里的土壤是鐵灰色泛著白,有的板結在一起形成了土坷垃。
這里看不到莊稼也看不到人煙,甚至連草都看不到幾根,只有偶爾路過的幾只黃羊還在努力的尋覓著可以入口的野草,但最終他們也只能失望的奔向遠方。
鏡頭一轉,出現了種植著小麥和玉米的田野。
但看上去稀稀拉拉的,遠不像別處那樣的茂盛。
裹著
毛巾的老衣俯下身去用手抓了一把土地碾了碾,發現里面混雜著的白色小顆粒越來越多“這里的田,鹽堿化是越來越嚴重咯。”
他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著煙斗,無奈的嘆了口氣。
今年的收成估計是又指望不上了。
鹽堿地的農人握緊了拳頭。
就是這樣
原本他們的田地也是好好的耕地,雖然不說有多么的肥沃,但也算是正常。
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忽然有一天,耕地就變得越來越白。
土地開始結出白霜,然后一畝地的收成從一百多斤變成幾十斤,甚至種什么死什么。
有人看到這一幕,想到了自己,眼中已經泛起了淚花。
難道這并不是老天的懲罰,這樣的狀況居然是可以被人力所改變的嗎
是不是覺得這個占比數字其實也不高但是對于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來說,就是百分百。而且咱們國家的農業學家們尤其是老一輩,見過餓肚子的農民,根本看不得一畝地被浪費更何況這可是整整15億畝
我國針對鹽堿地的改善分了兩個部分,一個是治理土地,一個就是改良育種。治理土地主要是投放化學改良劑、然后興建水利措施,引入淡水灌溉,洗刷掉土地里的鹽分,同時降低用陽邊地下水的水位,因為它的核心問題就是地下水中所含的鹽堿成分太高了,所以最好是不要地下水接觸到地表的土壤。秦漢時期,他們已經會比較系統的引黃河水浸灌的方法來改善那邊的鹽堿地,也有一定的效果。2
一塊刻著“鄭國渠”三個紅色大字的巨石出現在天幕上。
還有一座高高立著的拿著鏟子的民夫雕像。
然后是碧綠色的從懸崖峭壁之間穿過的寬廣河渠,雄偉壯觀,也可見當時開鑿的驚險與艱難。
鏡頭一轉,一塊黑色的石碑出現了,上面鐫刻著金色的楷體龍首渠井渠遺址。3
在它之后,緩緩的水渠流入山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