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贏政想到的卻是另一層,他若有所思看來這種地一事,就像是其他事務一樣,想要形成大規模的效應,也需要由朝廷出面才行。
這后世的朝廷,還真是什么都管,而且管得那么細。
他們哪來這么多的吏目
難不成真如之前說的,人人都識字,人人都需要接受學校教育,所以才能發展到這一步嗎
政府找了很多專家,劃出了73塊樣板田,先在樣板田里面按照科學的田間管理方式來種小麥,什么時候播種,什么時候澆水,澆幾次都有嚴格的標準。因為當時的農民很抗拒新事物的,他們都覺得自己種了幾十年地了,怎么可能不如你這些讀書人呢種地的事情書上怎么會教而且,萬一減產了怎么辦一開始完全不聽指導。所以,樣板田就變得很重要,只有樣板田實現了增產,他們才能接受這種更加科學的種地方法。
身穿藏藍色棉襖的農民在澆完水之后,打開自
己隨身攜帶的本子。
本子上寫著北京地區小麥生產技術管理歷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頁,在第一次澆水的表格里打了一個勾。
點亮了燈光的樓房里,桌上擺了好幾道菜,這可是這個年代難能見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你爸怎么還沒回今天可是除夕。
一家人等了許久后,依然不見男主人的身影。
“我去找找去。”年輕的男生出了門,熟門熟路的去了樣板田,最后果然在田里面發現了自己父親的身影。
“我剛帶著學生給麥子澆完水。”戴著眼鏡的男人呵呵笑道,一拍腦袋“我還真忘了,今天是除夕夜啊。”
這場大會戰歷時三年,三年后,首都百萬畝小麥的畝產真的增加到了三百斤
于是,在全國范圍內,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樣板。
幾張陳舊的手稿出現在天幕上。
手稿里這樣寫著1949年,首都市小麥不到百萬畝,畝產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麥畝產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麥畝產226斤,百萬畝水澆地實現小麥畝產300斤目標1
從畝產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從124斤到226斤,僅僅用了3年
畝產300斤也成為了報紙的頭條,飛向了祖國各地。
“我們也要去向首都取經,看看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不少地方政府和農人們都心動了,紛紛啟程前往首都。
“這個法子好”劉徹拍手叫好,興奮的記下來。
他打算等那趙過來了長安,就給他在長安周邊分個幾百畝地當成試驗田。
若是長安的經驗成功了之后,再推向天下。
而在匆忙趕路的趙過,心里也在想這件事情,到時候可以先找陛下要塊地來試驗一下自己的代田法,然后他經過仙畫啟迪后,最近這段時間又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也都可以試一試。
哎,若是陛下能夠像后世那樣全力支持農學就好了。
不得不說,這一刻,他和他的新直屬上司想到了一起。
而他的新直屬上司興奮過后
,發現自己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
造火藥、造紙、造雕版、造農具、造水車和磨坊、造試驗田這些事情接踵而至,而且劉徹可以預料,仙畫若是再放個幾期,要做的事情肯定更多。
他的人手快要不夠用了
當然,小麥的增產,也離不開優秀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