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雜交小麥小偃6號。
一顆小麥的種子被珍之重之的包裹在水晶亞力克中,看上去神圣無比。
小僵6號是李振聲院士的研究成果。有個說法是南袁北李,如果是雜交水稻的代表人物是袁老,那雜交小麥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老。
李世民聽到這里精神一振,此人也姓李,和朕同宗啊
咱們老李家果然是人才輩出。
讓朕來看看,你又要來介紹哪一位讓朕得不到的人才,哼
李老的人生也蠻傳奇的。當時他高中輟學,不知道要干點什么才好,結果在街上的時候就看到山東農學院的招生簡章,說可以免費食宿。他一想這可以啊,那就去考考唄。沒想到,還真被他給考上了畢業后他被分配到首都去研究牧草,并不是一開始就研究小麥的。幾年后,他又被調到了陜西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正巧剛調過去就遇到了當地的小麥生起了大規模流行性疾病。這個病對小麥的生產有著毀滅性的影響,大流行時期甚至可以導致小麥絕收。
“怎么了這段時間見你們這么匆忙”青年李振聲問行色匆匆的同事。
“哎,別提了,有老鄉的小麥起銹病了,我們這段時間都在田里面查看情況呢。”
“我也和你們去看看,我農學院時候可是研究小麥的。”
行。
到了田間,大片的麥子正是剛出完苗的時候,原本它們應該茁壯成長,但是現在那青翠的葉片上卻出現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黃色斑塊,就像是生了銹一樣。
“是條銹病。”青年李振聲一眼就認出來了。
“可不是嗎而且現在情況已經嚴重了,恐怕用藥也很難控制得住了。今年的收成,難咯”他的同事愁眉苦臉,抱著頭蹲在田埂上,你說,這天底下要是有一種完全不怕條銹病的小麥品種就好了。哎”
這句話說到了
青年李振聲的心里。
回到自己的實驗室里,他看著顯微鏡下面自己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心里忽然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董仲舒對這些農學的東西不太感興趣,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認真,并且試圖從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絲馬跡。
這是他感興趣的地方。
他已經隱隱的看出來了,后世的教育更注重“實用技術”,而且往往一門技術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對此一開始是抗拒的。
但是當他看到這些讀過書的,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在后續發揮出了這么大的效果,他們研究出來的種子增產動輒都是以億為單位之后,他動搖了。
誰能說這些人不是大賢呢
此時,他看到青年李振聲在街上收到一個傳單,上面寫著歡迎報考農學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學,又能有飯吃”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對于推廣教化還真是不遺余力
他曾經見過有學子天資聰穎但因為家貧最終放棄學業,若是大漢的太學和各路言學也可以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恥于談錢。
但此刻的董仲舒,卻無比清楚的意識到了錢的重要性。
李老是經歷過42年山東大旱的人,明白絕收對農民意味著什么。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個念頭,可不可以將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麥里,培育出一種新的不怕病害的雜交小麥
這個想法是極其大膽的。水稻的雜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種,但大家還都是水稻,但小麥和牧草雖然帶有那么一點點的親戚關系,但實際上算是不同的物種了。小麥和牧草雜交得到的新品種,約等于馬和驢后生出了騾子。
還真讓李老成功了
當然,過程肯定沒有u主現在說的那么輕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號,這個品種不僅產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強,據說做出來的面食也很勁道。80年代的時候,小便6號按照每年一千萬畝的面積進行推廣,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經累計為我國增產60億斤甚至一度超過了水稻的產量。